语文:4.15《寻找时传祥》学案(旧人教必修1)
语文:4.15《寻找时传祥》学案(旧人教必修1)第3页

  接着作者具体介绍了时传祥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先总写"面"上的情况,每天每年怎样干活:每天掏粪,背粪的总重量得有五吨;十七八年,没有节假日,而他背粪的右肩却被磨出了巴掌大一块又黑又硬的老茧。"不干好,人家不方便。"一句再朴实不过的话语渗透着时传祥时时刻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接着作者再选写两个典型事例,一是为耿大爷家从厕坑捞砖、洗砖、垒墙、清厕的事情;二是写了运粪的运输工具改用汽车后,时传祥合理计算工时,挖掘潜力,带领工友们自我加压,增加工作强度的例子。他带领全班由过去每人每天背50桶增加到93桶,刮风下雨也是一样,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而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敬,也赢得了很多荣誉。1959年时传祥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接见了代表们,刘少奇与时传祥握手,并把自己的"英雄"牌金笔送给时传祥,以及后来引起的"掏粪热"等等,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国家领导人对劳动模范的重视和爱戴以及人们对时传祥精神的渴望和向往。字里行间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主题:人们的工作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同是为人民服务,都是光荣的,人们渴望学习时传祥精神。

  第三部分:侧重写时传祥的正直、本分,并通过时传祥家人及"挺有身份的人士"的话,说明时代呼唤时传祥精神。这一部分主要写了时传祥在文革动荡年月里正直为人、待人的事,其中还以插叙的形式写了五六十年代时传祥成为全国著名劳模后,回乡仍坚持扫村里大道的事,突现了时传祥做人一贯的本分、正直。文章最后写作者采访时传祥老伴及与几位"有身份的人士"的对话,写中央首长关心时传祥一家及善良正直的人们从内心深处赞美时传祥精神。掏粪工在现代都市中消亡了,但只要存在社会分工,仍会有苦、累、脏的工作,因此,今天仍然需要时传祥"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精神。

  十、写作特色

  1.语言朴实,通过平凡人的真实生活揭示内容深刻的主题

  文章通篇追求用一种十分平静的形式和格调,叙写时传祥朴实的人生,以此来揭示内容丰富的重大主题。有评论者称之为"于朴素中见奇崛,于平实中显机锋"。通篇读下来,是一种十分平实、十分朴素的风格,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过多的修辞,但透过字里行间,作品所体现的感情却是热烈而鲜明的,所表现的主题也是重大的。通篇报道十分注意"用事实说话",没有记者的主观议论,作者所要宣扬的时传祥精神都隐藏在平实的客观叙述之中。

  2.文章构思巧妙,结构新颖独特

  开头运用了像散文诗一样的语言交待了整篇通讯的历史背景材料,给人以历史纵深感。结尾含蓄,表面看写时传祥遭人嗤笑,但事实是,正是这"笑中"的"一个人后来单独"对记者说的话"现在赚钱再多的人内心深处也都有一种感慨──大家都能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该多好!"全文借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对时传祥精神的渴望与向往──这是一种更深刻、更耐人寻味的对主题的深化,是对今天人们内心仍存美好的一种肯定。

  十一、课后练习题解答提示

  (一)本题旨在理清思路,引导大家认真研读课文的重要段落,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深刻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答案参见"结构分析"。

  (二)本题意在引导大家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把握课文整体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文中关键性的语句进行更为深刻的剖析和理解,进而理解课文的主题。应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寻找"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要发掘劳模时传祥身上仍闪烁时代光芒的精神特质,呼唤人们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本分地做人;二是含蓄地指出在"动荡不安的精神家园"里,虽然有人迷失了,但心存美好的人们却仍然渴望与向往时传祥精神。

(三)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目的是引导大家认真读课文,学习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答案可以丰富多彩,可以发表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和看法,同时要紧扣课文加以分析,避免脱离课文笼统谈感受的做法。同时要注意向生活实际延伸,在我们的身边具有时传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