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新人教版)
必修3: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新人教版)第3页

背景:① 孙中山的挫折

   ②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看到了希望

   ③ 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④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改组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内容:"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作用:①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② 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知识整合】新旧三民主义的联系和区别

       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提出 背景:社会状况(半殖半封)、阶级基础(资产阶级)、思想转变(由改良转向用暴力手段反清) 背景: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孙中山先生的伟大转变

提出时间: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

内容 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政治革命)即"创立民国"(核心)

民生主义(社会革命)即"平均地权" 民族主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凡反帝之个人和团体享有民权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实践 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论基础 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评价 积极: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进步性: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是国共合作的基础;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解决了革命的依靠力量问题),推动了大革命的高涨

局限性: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