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三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2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三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2第3页

  ②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④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⑤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亡郑 对秦 无利,有小害(表面)

  舍郑 对秦 无害,有小利 分析利弊,层层深入

  亡郑 对秦 将有大害(深入)

2、烛之武究竟何许人也?

①佚之狐:"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侧面描写)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语言描写)

③(烛之武)许之。④(烛之武)夜缒而出。(动作描写)

明确:①才华横溢、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②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③不卑不亢、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1、 研读第四段--晋师撤离郑国。

2、 小结文章结构(见PPT)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各段段落大意。(用四字短语概括)

 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

3、 分析本文烛之武、佚之狐、晋文公的人物形象。(见PPT)

三、合作探究

1.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探究学习:其实,"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知"通"智",这个"智",是理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

2.朗读第三、四段,思考:烛之武为什么会成功?

①烛之武--委婉,抓住对方心理。②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③郑君--善于纳谏、勇于自责。

4、 以今天的观念来看烛之武退秦师这件事,可以获得哪些宝贵的启示?

(1) 从佚之狐推荐烛之武看伯乐精神。在郑国危难之际,佚之狐慧眼识英雄,主动向郑王推荐烛之武,而烛之武智勇双全,不辱使命。如果说烛之武是千里马,那么佚之狐就是伯乐,韩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当今社会,许多"千里马"难以四蹄腾空、昂首长啸,很大的原因就是推荐重用的伯乐少,打击报复上司多。小到单位、企业,大到国家、民族,以长远的眼光来看,都应该发现人才、重用人才,让人们能最大限度地施展才华、创造业绩。

从烛之武临危受命来看爱国主义。烛之武在郑王坦诚道歉后,不计前嫌,深明大义,临危受命,慷慨赴死。郑国之安危,亦个人之荣辱也。自古以来,爱国主义就是时代的号角,激励着仁人志士们舍生取义、前仆后继。从屈原、杜甫、陆游到龚自珍、林觉民、方志敏,历史的天空浮现着多少鲜活的面容,回荡着多少壮丽的诗篇。在今天,爱国主义回到平民立场,就是每位公民要满腔热情地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