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教案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教案第3页

 烧的性质,但这还不是系统地对物质性质及相关反应的认识,气体的制取对学生来说尚属首次,知识点上是空白。因此教师要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的同时创设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具体物质入手为学生们展现学习、研究物质的基本模式--及研究物质就是要研究它们的性质、制法、用途、存在等,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两个方面,制法包括实验室制法工业制法两个方面,化学性质必须通过相关的化学反应来认识,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提供样式和范例。在教给氧气制法的同时,教给学生制取一种物质时对方案的最佳选择原则:即原料条件的最佳经济效益原则;过程方法的最简便易行原则;原料过程产品的绿色环保原则,为今后解决相关问题确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此教师也应教育学生评价任何一个实验方案要从利弊两个方面进行不可绝对化,我们通常选择的是主导方面较优秀的方案。同时指导学生掌握进行科学探究必须具备的化学实验技能。

[实验与活动分析]

 本单元课文内共有10个实验,建议再补充两个:加热分解氯酸钾、加热分解高锰酸钾。

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可让学生分成小组参与,边实验边探究。用各小组控制多个相同变量、测量一个不同变量的方法进行实验:如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将红磷换成别的可燃物或装置不密闭或红磷不足量或未等装置冷却就观察水面变化等进行对比思考以理解该实验的原理及药品的选择和装置操作的要点。

实验室制氧气的实验可在老师做完[实验2-5]之后由4个学生协助同时进行演示:

常温下双氧水加二氧化锰

加热分解氯酸钾

加热分解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加热分解高锰酸钾

 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学会对实验室制取物质方法的选择。

 本单元课题1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新教材的实验设计实验误差过大(为什么要替换原钟罩实验?)主要有止水夹前后的导管内的氧气很难参加反应、盛水烧杯内水的多少与导管在水中伸入的深浅都会影响水的倒吸的程度、燃烧匙这样装配使伸入瓶内的速度受到影响部分空气未反应就已因受热而溢出瓶外。故有条件的学校仍可利用钟罩进行实验或做如下改进:将25毫米直径(大一些更好)试管截去底部(口用橡皮塞塞好)替代钟罩,烧杯装水替代水槽,将试管直接放在烧杯中(橡皮塞上穿一燃烧匙,内装红磷)与原教材一样,装置和操作更简单,现象也明显,液面上升高度几乎就是理论值。要提醒学生实验刚开始时烧杯中水面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原因。

燃烧红磷的集气瓶中事先是否装水对实验结果影响不大,(估计是为了迅速吸收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和加快冷却反应容器的温度)以往几乎所有相关该装置图的中考题(包括04年课改实验区的中考题如潍坊、四川、南宁等)集气瓶中都没有画水,实际操作中也不一定需要,而《教师教学用书》却说这是实验成功的关键,提出疑问。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为何选中红磷,一般解释是其燃烧产物为固体。其实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红磷燃烧几乎能消耗密闭容器中的全部氧气,而其他可燃物却不行。如当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从21%减少到17%,木材就不能继续燃烧;低于16%,大多数液体燃料的火焰就会熄灭;低于9%,煤炭的燃烧停止;接近零时磷才不能燃烧。所以,实验时红磷要过量。这与《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说法有悖。教师分析实验误差时要注意不要用一般的情况套用到红磷这一特殊的物质上。

本单元课题2硫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教材上略做改进,这是消除二氧化硫污染的环保措施,《教师教学用书》上说集气瓶中装的是水,实际上装碱溶液效果更好。此处要向学生交代清楚,从此明白化学反应必须注意环境友好环境保护。还可启发学生想出该反应其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