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案(部编版九上语文)
《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案(部编版九上语文)第2页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太阳与土地是最能概括诗歌特色的两个概念。诗人对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阳这一意象得以表现,艾青仿佛是一位夸父,至死不渝地去追寻着太阳、光明和理想;作为另一方面,与诗人血脉相连的土地也是他一生一世都无法割舍的眷念。他曾说过:"这个无限广阔的国家和无限丰富的农村生活--无论旧的还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诗上有它重要篇幅。"艾青对土地的关注,就是对祖国的挚爱。

时代背景

   《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作为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他说他"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背景材料: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

  又称"七·七"事变。自1937年4月开始,侵华日军军经常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向中国军队挑衅,蓄谋制造大规模侵华战争寻找借口。同年7月7日,日军以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实弹演习,深夜11时许,日军借口到宛平县城发枪数响,使演习部队"混乱"。一名士兵"失踪",要进宛平县城搜查。这一无理要求,当即遭到中中国守军拒绝,正交涉间,日军突然向宛平县城射击,继而炮轰卢沟桥。我驻军二十九军、三十七师(冯治安部)吉星文团,忍无可忍,奋起自卫,此即为卢沟桥事变。7月8日中共中央通电全国,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的口号,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国民党在"和平解决"无望情况下,蒋蒋介石于7月17日发表庐山讲话,宣布中国政府和军队准备自己抗战,7月20日日本撒去"不扩大方针"面纱,发动向中国全面战争。"七·七"事变发生,是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中国的开始,卢沟桥中国守军自卫反击,标志着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

背景材料: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

公元1937年12月13日,南京,这座已经"无抵抗的都市"沉没于血海之中。

  13日晨,日军谷寿夫师团首先从中华门进入南京,血洗了聚集在中山北路、中央路的难民区,由此,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拉开了帷幕。次日,其他三个师团相继进入南京南北各市区,展开了大规模的屠杀。南京这座历史名都陷入了历史上最黑暗的日子里。

  13日,约有十余万难民和被解除武装的中国士兵,被日军围逼到燕子矶江边的沙滩上,数十挺机枪疯狂扫射,顿时间,尸体蔽江,水为不流,至少有5万余人惨遭杀害。14日,日军在汉西门外又集体屠杀难民和非武装军警7000余人,江岸,尸体纵横,血流成河,汇向江流。15日夜,被日军俘虏的南京军民9000余人,被押往上元门外鱼雷营江边,遭到集体屠杀,除9人侥幸逃生外,余者全部遇难。16日,日军在下关煤炭港、鼓搂四条巷一带屠杀我无辜同胞数万人。17日,日军在下关上元门屠杀我同胞3000余人,在三叉河杀害四五百人。18日,日军在下关草鞋峡将中国男女老幼同胞5.7万人集体残杀,"先用机枪扫射后,复用刺刀乱戮,最后浇以煤油,纵火焚烧,骸骨悉数投于江中"。在这前后,日军还在上新河一带残杀中国被俘军人及难民28730人。到处尸骸遍野,人血染地,南京成了一座血腥的人间地狱。日本《东京朝日新闻》从军记者铃木二郎记述道:"我随同攻陷南京的日军一道进城,在城内待了四天,目击日军无数暴行。""十二月十三日,在中山门附近城墙见到极其恐怖凄惨的大屠杀。俘虏们在二十五公尺宽的城墙上排成一列,许多日本兵端着插上刺刀的步枪,齐声大吼,冲向俘虏们的前胸或腹部刺去,一个接着一个被刺落到城外去了。只见飞溅的血雨喷向半空,阴森的气氛使人汗毛直竖,我站在那里,吓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可是,俘虏们有人脸上浮泛着冷笑,有人若无其事的大笑,等待着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