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2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2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教案第3页

  林在30年代大清洗运动中和卫国战争初期所犯的许多严重错误的分析肤浅,评价也不公允,并把错误的根源简单归结于斯大林的"不良品质和性格",缺乏历史的辩证的分析。

  教师提问:虽然这份报告在有些地方有失公允,但这份报告在当时在苏联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影响。请同学们讨论分析一下,这份报告对苏联国内形势有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解除了人们的思想束缚,为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创造了思想条件。

  教师讲述:赫鲁晓夫当政期间,对斯大林时代的方针政策和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加强民主和法制,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教师提问:赫鲁晓夫在经济领域的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农业。

  教师提问:具体措施有哪些?

  学生回答: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教师补充:(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插图:手持玉米的赫鲁晓夫和热烈欢送出发垦荒的苏联青年)那时在莫斯科留传着这样的话:在全世界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只有一个理论家、哲学家,这就是毛泽东。而赫鲁晓夫只是一个实干家,是一个种玉米的实干家。他整天叫嚷要种老玉米,不分时间,不分地点,逢人便讲。在苏联,东西南北中,远至天寒地冻的北极和荒无人烟的哈萨克斯坦草原,都要种老玉米。他甚至要求波兰等国家的领导人也去大力倡导种老玉米。一时间,赫鲁晓夫成了惟一的农业权威,成了在农业问题上最有学问的人。

  除了种老玉米,赫鲁晓夫还着了迷似地号召开垦荒地,并不遗余力地去从事垦荒工作。大会小会讲垦荒,三天两头讲垦荒,政治局会议讲垦荒,巡视期间见人就讲垦荒,欢送垦荒的队伍更是讲垦荒。于是,赫鲁晓夫又成了开垦荒地的专家权威,他说哪里能开荒,就得到那里去开荒 ;他说开多少千公顷土地,就得开多少千公顷土地;他说让荒地长多少粮食,荒地就得长多少粮食。在赫鲁晓夫看来,荒地就是国富民足,荒地就是希望,荒地就是未来。

  教师提问:赫鲁晓夫这个"农业专家",他的"老玉米梦想"和荒地之梦,实现了吗?结果怎样?

  学生阅读课文中历史纵横的内容,回答。

  教师提问: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失败了,工业方面的改革怎样呢?

  学生回答: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

  教师提问:这场改革的结果怎样?

  学生回答:失败。

  教师讲述: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搞个人崇拜,他自己怎么样呢?请看材料:

  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个人崇拜也开始了,例如: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阅读思考后回答问题:

  (1)这段资料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2)赫鲁晓夫曾经尖锐地批判斯大林搞个人崇拜。为什么自己上台后又搞个人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