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二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学案(2)
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二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学案(2)第2页

一、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年10月至1956年底)━开始起步

过渡时期是指1949-1956年,进行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1.社会主义工业化━"一化"

①背景:

A.政治上:到1952年,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了巩固。

B.经济上--到 年底,国民经济形势 , 建设提上日程。

C.方针政策上:1953年,中共中央在 中提出 的主张,要求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对 、 和 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一化三改"、"一体两翼"。)

②概况:

A.重点:中国借鉴 的经验,做出了 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 、 和 之间的关系。

B.开始: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 ,集中力量建设 企业,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起步。

C.成就:到 年底,"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我国新建了 、 、发电设备、 以及 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 ;中西部地区也新建了 、 、 等工业设施,初步形成了 。

③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局面,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三改"

①目的:为了适应 ,早日建成 。

②概况:

A.农业

a.原因: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b.过程: 1953年全国普遍试办以 、 为特征的 ;1955年,颁布《 》,全国掀起了兴办 的高潮。

B.手工业:

a.原因:分散的小规模的手工业生产,不利于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能适应工业化的要求。

b.过程:1951年,国家开始试办手工业 ;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推进 运动,开始从 方面入手,逐步按 、 、 改造,后改为 的办法,实现了手工业的 改造。

C.资本主义工商业:

a.原因: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所有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

b.过程:建国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 、 和 的策略,运用 、 和 等形式,将其纳入 轨道;1953年底, 实行 的公私合营;1956年,实行 的公私合营。

③结果和意义: 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在中国基本确立。

二、十年探索时期(1956年底至1966年)━曲折发展

1.中共"八大"(1956年)

①主要内容:

A.基本国情:三大改造的决定性胜利已经基本解决 同 的矛盾,基本结束 的历史,基本建立起 制度。

B.基本矛盾: 同 之间的矛盾, 同 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主要任务: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要 ,把中国尽快地从 变为 。

D.建设方针: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②意义:中共八大创造性地提出了正确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在它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2.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①出现的原因: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 。

②概况:1958年,中共 会议提出了 的总路线。接着,党中央发动了以 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以" "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影响:

A.在经济建设中以 、 、 和" "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迅速发展。

B.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 , 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 受到严重挫伤。

C.导致我国出现了连续三年( ━ 年)的 时期。

3.调整:

①方针: 年冬,党中央提出了" 、 、 、 "的方针,国民经济转入 的轨道。

②结果:到 年底,国民经济形势 , 有所改善。

4.认识:1956--196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虽然走了不少的弯路,经历了许多的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三、"文革"时期(1966年至1976年)━最严重挫折

1.原因: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2.表现:经济建设中" "倾错误 , 了国民经济建设。

3.恶果:据估算,"文革"十年中的国民经济损失约 亿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 上徘徊。 1.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起步的标志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取得哪些成就?

2."一五"计划为什么要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 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而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不全。中国要建立独立、完备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3."一化"与"三改"的关系任何?体现了什么原理?

4.十年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总趋势如何?

5.通过本课学习,你得到什么认识?

①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党和国家制定政策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③方针和政策的制定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盲目扩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⑤国民经济各部门要协调发展⑥要努力加强政治民主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重难阐释】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积极探索、取得的成就、失误及其教训

1.探索:20世纪50年代,以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发表为标志,开始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探索,之后的1956年,中共八大就我国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等问题作出了正确决定,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及同年反对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的整风运动和"反右"斗争等都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积极探索。

2.成就:在此期间,我国建成大中项目500余个,建立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工农业总产值增长近60%,建立了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大庆、胜利、大港油田建成,1965年实现了石油的全部自给,铁路新建8000多公里,原子弹爆炸成功,研制出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农村用电量增长70多倍等等。

3.失误

①1957年的"反右"斗争严重扩大化了,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当前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

②1958年确立了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并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1959年又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我国出现了三年经济困难,"左"的错误进一步发展,导致了十年的"文革"浩劫。

4.出现失误的原因

①历史传统的影响。中国封建专制存在时间长,封建家长制思想很容易侵蚀党的机体,致使民主法制观念淡薄,出现盲目服从;在民主革命时期,党一直用阶级斗争学说来指导革命,用群众运动的方法解决问题,难以很快地转变观念。

②急于改变我国落后状况的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的实际严重脱节。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很高,迫切需要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

③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想尽可能纯洁革命队伍。

④国际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峙尖锐,于是想加速建设社会主义以便对抗资本主义。

5.教训

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②在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③搞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变革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④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

⑤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民主,加强法制,反对个人崇拜和专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