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登幽州台歌 教案
2017-2018学年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登幽州台歌 教案第2页



在唐朝有一种制度,要求参加科举的人在考试之前就把自己的文章传播出去,以获得较大的名声,为自己的高中加上一个比较大的砝码。从这件事可以看得出来,陈子昂是一个有见识有城府的人,他在这件事情上是一个聪明而有才华的年轻人在急于出名的时候做出来的正常行为。陈子昂如此的机敏,那他后来有没有得到重用呢?我们通过一首诗《登幽州台歌》来看看他的职场情况。

【即景抒情诗】即景抒情诗:借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等景物,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鉴赏要点: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意境: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主要内容:1、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倦官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表达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或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3、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作者介绍】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译诗】向前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向后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天地的高远广袤,我独自感伤,泪水流下!

【鉴赏品读】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明确: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作者俯仰古今,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2、"念天地之悠悠"写出了空间的什么特点?明确:作者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寥廓绵长,天长地久,写出了空间的广阔。

3、"独怆然而泣下"体现了什么?明确:作者面对悠悠天地,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孤寂。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小结】(见上文PPT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