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历史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七上历史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3页

  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不免困难重重。

  2.迁都

  北魏政权建立后,定都在平城,后来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设问:"为什么要迁都?"

  史料研读:

  (1)《悲平城》诗说:

  "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2)流行的歌谣也这样唱道:

  "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教师总结:

  (1)平城位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所以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不适合作为规模较大的王朝的都城。(从地理环境看)

  (2)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从巩固政权的角度看)

  (3)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封建文化)。(从民族交融的角度看)

  过渡:迁都洛阳推动了改革的到来。

  3.改革措施

  材料一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二 表格: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族 汉姓 鲜卑族 汉姓 拓跋 元 贺兰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贺楼 楼   

  

  

  材料三 公元494年,有一位皇帝在洛阳街头看见一位鲜卑族的妇女仍穿着"夹领小袖"的鲜卑服装,很生气,责备洛阳城的任城王,说他行令不力,督察不严。皇帝还让史官把这件事记载下来。

  学生分析材料,概括改革的措施及目的。

  小组合作:学生出示收集的史料,补充改革的措施。

  迁都:迁都洛阳。

  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服饰: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姓氏:把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简单记忆:迁洛阳,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

  4.改革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教师提问:在我们今天56个民族中,没有鲜卑族了,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当年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拓跋部消失,所以孝文帝的改革不值得肯定。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1)同意。在孝文帝统治期间,他通过改革,学习汉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用汉人的文化改造了鲜卑族,这些措施使鲜卑族丢弃了本民族的特色,导致了鲜卑族军事力量的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