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10-11学年同步学案(人教必修3):第7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单元整合. 人教版
【历史】10-11学年同步学案(人教必修3):第7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单元整合. 人教版第2页

  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①建立科研机构,建立科学研究体系。②制定科技发展规划,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奠定基础。

  (2)第二个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遭受严重破坏,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一阶段所取得的科技成就有: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南京长江大桥落成,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杂交水稻培育成功等。

  (3)第三个阶段是1978年"文革"以后,我国的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78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①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制定了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迎来了我国科技事业新的春天。②1985年,在科学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指导下,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③1995年,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推动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新阶段。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区别。

  两者提出的背景不同:(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随着奴隶制的瓦解,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为挽回统治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主张。同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随着地主阶级实力的增强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对于如何改造社会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百家争鸣"提出的背景:①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需要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②有些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伤害了一部分知识分子。③中共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肯定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二者的内涵及影响是截然不同的。从内涵上来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各学派就其思想和政治主张进行宣传,如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的国家,儒家思想的代表如孔子、孟子,核心思想是"仁""仁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指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并不涉及治国主张等政治思想。

  二者的意义也大不相同。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意义体现在: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百家争鸣"的意义: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也是党领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3."文革"结束后教育蓬勃发展的原因

  (1)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的春天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同志亲自领导了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和全面恢复教学秩序的工作。全国教育界知识分子数以万计的冤假错案被平反,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教育的春天来到了。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明确了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向。

  (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为中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其指引下,我国教育战线锐意进取,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4)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这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动力和物质保障。

  (5)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如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

  4.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教育对政治、经济、文化的作用:①经济功能: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生产经验和劳动技术,从而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通过教育,才能使潜在的生产力为人所掌握,并应用到生产中去)。教育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②政治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