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粽子》教案
沪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粽子》教案第4页

2、查找传统节日食物背后感人的传说故事。

板书设计:

          44、粽子

形状 特别

颜色 好看

味道 美极了

由来 怀念屈原

教案说明:

  课文介绍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和习俗的由来。课文的第1节点明了每年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第2-4节从形状、颜色和滋味三个方面具体地描写了粽子。第5节是过渡段,引出了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第6节简要介绍了屈原的生平,以及人们怀念他,崇敬他,并以粽子祭奠他。课文结构清晰,语言流畅。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设计本堂课的教学:

一、多种方法识字,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但是对于"粽子、政治、崇敬"这些带有前后鼻音、平翘舌音的字学生容易读错,所以在反馈预习情况交流朗读时,随时正音。考虑到学生在发音中容易将"l"、"r"混淆,所以将"箬叶""惹"一词特别拿出,用来正音。再加上"箬叶"这个词平时很少用到,可以通过解释词意,帮助学生理解。生字"剥"是个多音字,因此我让学生拓展它的音。

  对于词意的理解,也因根据词语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方式。比如通过老师自己解释,来帮助学生理解"箬叶";通过让学生找近义词的方法,来让学生理解"惹人喜爱"。

二、多样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要求圈划词句,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找一找、闻一闻、尝一尝粽子,调动了他们的感官,更好地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朗读中我采用了自由读、男女生挑战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出粽子形状、颜色、味道的独特之处。

  课文第6节有关端午节吃粽子的传说在教学环节的衔接上显得比较自然。利用录像资料的补充让学生走近诗人屈原,培养学生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佩之情以及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来历的兴趣,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借助说话练习,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说说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因此我设计了说话练习,同桌借助几个词来说说粽子的由来,从而降低了说话的难度,将文中的内容化为自己的语言。也能很好地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另外,"既......又......"的说话练习也能很好的训练学生的表达,但是,老师要提醒孩子注意语句中前后成分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