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 教案2
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 教案2第2页

4、学生讲授选文,教师点拨,并引导学生讨论。  

(1)《论语•八佾》这一段选文所写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的实质含义是什么?仪封人是孔子的同道者吗?  

明确: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的实质含义是,上天将借孔子来宣扬大道。仪封人是孔子的同道者。  

封:边境,封人,即指镇守边界的官。木铎:木舌的铜铃,木铎金声。  

(2)《论语•微子》这一段选文给我们塑造了两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孔子的什么精神?结合课后第一题,说说你怎么样评价孔子和孟子这两种不同的态度。请点评一下这一段的语言精当之处。  

明确:给我们塑造了两个避世之人(即隐者)的形象。这两个人对孔子的所作所为极尽嘲讽之能事,认为在这种局势混乱的时候,没有谁能改变现实,莫若隐居自保。但孔子对这种人也毫不客气,认为他们不过是鸟兽,没有办法沟通。并表示自己一定要跟世间众生在一起,要坚决的改变天下无道的局面。这表现了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孟子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这种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值得肯定。孟子修身自保的精神也未尝不是困厄时的一种明智的选择。  

浸:渡口;无人问津,没人过问。舆,车子;执舆者,手拉缰绳驾驭车马的人。以:与。易:改变。而:通"尔",你。辟:通"避"。耰:农具,用来松土、平整田地的工具,这里用如动词。  

(3)《论语•微子》接舆为什么要问孔子"何德之衰"?"今之从政者殆而"是什么意思?孔子"欲与之言",而接舆却"避之",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因为在楚狂人接舆看来,品德高尚的人在乱世应该隐居起来。"今之从政者殆而"的意思是说,今天的从政者已经危险了,已经无可救药了,你没有必要再去考虑改变现实。接舆"避之"说明了他是以为隐士。  

句式:何德之衰?殆:危险。趋:快步走。  

(4)《论语•微子》这一段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在孔子看来,这个老人哪些方面做的不合适?"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说明了孔子怎样的精神?请点评一下这一段在语言表达上的精当之处。  

明确:这一段给我妈塑造了一个隐者的形象。在孔子看来,这个老人没有弄清做官的实质,"不仕无义"说明,在孔子看来,不出来做官,就是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伦理原则。这个人懂得长幼的礼节,却不知道群臣之义,为了在乱世保持自己的清白,却违背了君臣之间的根本伦理准则。"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说明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精神。  

丈人: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陈。荷:背负的意思。  

(5)《论语•宪问》这一段话,借看守城门的人之口,表达了孔子怎样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