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共2课时)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共2课时)第2页

  一 介绍人物,引入新课

  1.出示周总理的图片。(不同时代的图片)

  2.你们知道这是谁吗?你们对他还有哪些了解?(交流相关资料,加深对人物的认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从小的抱负,是什么原因使他立下了这个志向?大家一起读课文,去寻求答案吧。

  二 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标画出生字及不理解的词,借助字典进行学习。

  三 检查学习情况

  1.易读错的字、词。

  惩处:chéng chǔ 欺凌:qī líng 嚷:rǎng

  2.易写错的字。

  (1)嚷:右边的"襄"不要写成""。  (2)巡:里边的"巛"三笔完成,不要写成六笔。

  3.不理解的词。

  (1)耀武扬威:课文中指巡警凭借帝国主义的势力在租界里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2)得意扬扬:课文中指那个大个子洋人看到租界里的中国巡警不给受伤害的中国人撑腰,显得十分得意,神气十足。

  (3)铿锵有力:指周恩来回答问题的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

  (4)胸怀:胸襟。这里指少年周恩来博大宽广的内心世界。

  四 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看看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1)伯父嘱咐周恩来,不要到外国租界地。周恩来对此疑惑不解。

  (2)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和同学来到租界地,看到一位妇女的亲人被洋人轧死,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帮助,反遭训斥,从而理解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3)在修身课上,周恩来铿锵有力地告诉大家,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再读课文,根据板书理清脉络。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 回忆文中讲了哪几件事,分别用一个词概括在这三个阶段中,周恩来的情感变化

  (疑惑;气愤;激动)

  二 分环节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一部分

  1.周恩来内心很疑惑,他疑惑什么?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

  为什么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

  为什么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

  租界地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

  2.读这些句子,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指名读,评读。

  4.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

  第二部分

  1.读读这一部分,思考:(1)周恩来因为什么事感到气愤?

(2)他对什么有了深刻的认识?

  2.围绕上述问题研讨课文。

  (1)体会气愤。

  外国人轧死了中国人,外国人没有愧疚之情,反而得意扬扬;中国巡警没有惩处洋人,反而训斥被害人;围观的人见此情况尽管气愤,但没有人敢说。

  幻灯题训练:

  

  因为周恩来看到      ,但      ,所以气愤不已。     (2)想象训练,促使学生深入体会。

  ①是这位妇女的遭遇不够悲惨吗?(从书上找出描写妇女可怜的语句。)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     边读边想象,她怎样哭诉?在哭诉什么?

  ▲总结学法

  

  ❋读相关段落。

❋找重点词句。

❋联系上下文内容,想象当时的情景,完成幻灯题。

此时我仿佛看到他(他们)在干(       );

听到他(他们)在说(        );

知道他(他们)在想(        )。     ②依据此学法,从外国人、巡警、围观者三个不同的角色中任选一个,进行研讨、学习。在读、想象和讨论过程中体会洋人的高傲无理,巡警的无能及围观者的无奈。

  ③再读这部分内容,读出你的理解。

  (3)周总理看到此情景,对什么有了深刻认识?(中华不振)

  你对当时的时代背景还有哪些了解?(交流课外搜集的信息)

  第三部分

  事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什么呢?读第三部分内容,联系上下文,思考他在沉思什么。

  

  1.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少年周恩来认识到了什么才立下这远大志向?用自己的话谈谈理解。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3.比较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

  

  为        而读书。     边读边思考:周恩来的回答,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你对他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4.再读这部分,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 读"阅读链接",深化认识

  1.自由读。

  2.齐读"阅读链接"中的重点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