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间词话》十则 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间词话》十则 教案第2页

 明确:从创作方法的角度;"造境"是"虚构之境","写境"是写实之境,二者相互渗透,意即艺术境界既要描写自然又要表现理想,是理想与写实(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

2、第三、四则谈论什么问题?第三则阐述了几层意思?

明确: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谈"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三层,例举什么是"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者的观物方式,二者的创造有难易之别。

3、讨论思考:怎么体会"泪眼"一句、"可堪"一句的"有我之境"? 怎么体会"采菊"一句、"寒波"一句的"无我之境"?

"泪眼"句:无限伤春。古代女子常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泪眼问花,花儿也飞去。有情之人,无情之物都报以冷漠。反映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女子无人同情的怅然若失之态,所以移情到景上。

"可堪"句:贬滴之后,逢春寒,感孤独,听杜鹃悲鸣,见夕阳西下。凄厉的气氛,"可堪"二字刻画诗人自我形象。移谪居之恨到凄厉之景上。

"采菊""寒波"二句表面上只有写景,实际上陶渊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闲适之情融化于景中,隐藏其下。元好问的离别之情也融于景中。

概括:情在景上,有我之境。寓景于情,见情。

情在景下,无我之境。寓情于景,见景。

迁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无我之境)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融化在碧玉,丝绦这美好的意象之中。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我之境)故国沦亡,"花溅泪""鸟惊心"是作者"感"和"恨"情感迁移的结果。

4、从第四则看,"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高下之别吗?

明确:二者的创造虽有难易之别,但其所创造的"宏壮"与"优美"的美感,不必强分高下。

5、朗读第五、六则,什么是有境界?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境界是真景物、真感情,情景交融;例证法。

6、讨论思考:第六则的两例是怎样"境界全出"的?

"闹"字:用通感的手法,把视觉感受变成听觉感受。逼真刻画出红杏怒放的蓬勃生机,又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

"弄"字:细致描绘出微风中,月色下,花儿婆娑摇曳的情状,表达对美好春夜的喜爱留恋,及春色阑珊的惋惜。

诗人炼字把杏、花都拟人化了。好像有灵性、情感,唤起读者丰富而美好的联想和想象。

迁移:王安石《泊船瓜州》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字王安石曾用过"入""过""满"等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结果"绿" 成全诗诗眼,说说"绿"字怎么好?

形容词用如动词,和煦春风吹拂下,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诗人就把看不见的春风转化成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精神。

7、本文多次提到"境界",其内涵一致吗?应该怎样理解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