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鲁人版必修二《听听那冷雨》教案9
2018-2019学年鲁人版必修二《听听那冷雨》教案9第2页

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断"的是什么,"连"的又是什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此处可以扣住"二十五年"补充介绍余光中的人生经历,让学生明白那种思念缘何而来。)

3、"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这"雨"已不是大自然的雨了,而是汉民族语言中的方块字,对"雨"字的赞美,其实在赞美什么?)

4、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之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那"土腥气"又让作者嗅出了什么?

5、雨意迷离的情调(这种情调作者用了中国诗词的意趣、宋代山水画的意趣去表达映衬。其实表达的是"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人是故乡亲"呀。

教师小结:

"雨"能让身处异乡的余老先生想到什么?想到气象报告、太初有字,让人想起"江南、春雨、杏花",想起中国的诗词、中国的山水画。可见选择连绵不断的"雨"作意象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永恒的家园之思、难解的文化之结。(幻灯展示)

教后补记:学生的回答基本在预设之内,有一学生认为"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这一句的表达读起来特别亲切,很能表达出作者的思想心情之切。当时请同学们再齐读了一遍,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会这么亲切有味?"明确:叠词和通感的运用。这个环节完成得比较顺畅,是否简缩些,留出更多的时间给下一个环节。

四、补充介绍作者的经历和文化情结

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语录

▲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他在2003年度散文获奖感言中说"故土的记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我在诗文中所以呼喊着狂吼着黄河长江,无非是努力为自己招魂。"

五、语言品读

师:余光中先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濡染,心中有浓得化不开的中国情结。余先生庆幸,无论时光怎么流转,中国怎么变化,历史怎么发展,总会有一些东西会穿越时空,千秋传递,中国的文字就是其中重要的元素。他说:

我倒当真想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我尝试在这一类作品里,把中国的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拼拢,折来且叠去,为了试验它的速度、密度和弹性。我的理想是要让中国的文字,在变化各殊的句法中交响成一个大乐队......

如果中华文化是一个大圆,宏美的中文正是其半径,但愿我能将它伸展得更长。

--余光中《炼石补天蔚晚霞》

师:今天我们读到他的这些文字,应该是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的丹,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的听雨部分(5-11节),选出你喜欢的语句来读一读,并简单说说你喜欢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