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2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单元整合提升 学案
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2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单元整合提升 学案第2页

  2.变革原因

  (1)科技革命与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原因。

  (2)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是内在的需要。

  (3)经济危机、战争与工人阶级长期不懈的斗争。

  (4)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精神。

  (5)社会时代的变化与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新要求。

  3.对资本主义运行模式的认识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运行模式的变革与资本主义的政治、思想的变革互为前提。经济运行模式的自我调整与变革,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局部调整。自由资本主义向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完善,以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史实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并非只有对抗,还有相互适应和协调的一面,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当然,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其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这些调整只能暂时缓解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二、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认识及实践

  1.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其主要特征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2.列宁认为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俄国,也能建成社会主义。他根据苏俄实际,先后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后者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3.斯大林认为在社会主义经济上只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重点是发展重工业;政治上是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斯大林时期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带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后期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但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最终都没有取得成功。

5.戈尔巴乔夫以"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对苏联的历史全盘否定。他所进行的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