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地理教研课《中国的自然资源》教学设计教案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地理教研课《中国的自然资源》教学设计教案第3页

  中国耕地2/3属中低产田,提高单产潜力还大。按实际面积计算,中国的稻谷产量约为4 350千克/公顷,发达国家平均为5 925千克/公顷,埃及达到8 340千克/公顷;小麦约2 600千克/公顷,发达国家平均为2 655千克/公顷,英国达到6 810千克/公顷;玉米为4 155千克/公顷,发达国家平均为6 420千克/公顷,意大利达到8 490千克/公顷。 中国还有约600多万平方千米的山区与30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其利用率与生产率还不高,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和科学技术水平与开发能力的提高,中国的山区和海洋将成为重要的食物来源。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全面实现工业化还要相当长的时间。中国的回旋余地比日本、韩国等小国大得多,是日本、韩国等不能相比拟的。

  (2)根据"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量"的研究,到21世纪20年代中期,在较高水平投入或丰产年的情况下,中国能生产粮食6 960亿~7 000亿千克,按人均450千克计算,能供养约15.48亿人口;中等投入或平产年,粮食产量能达到6 660亿~6 750 亿千克,能供养14.8亿人口;在低投入或歉收年,粮食产量在6 390亿~6 480亿千克,只能供养14.2亿人口。因此必须重视对农业的投入和控制人口的增长。在投入不足或歉收年的条件下,粮食缺口可能达500亿千克。对此要做好准备。中国农业资源最大可能生产量的估计是在假设以播种面积为1.9亿公顷,粮食播种面积为1.4亿公顷,水浇地0.7亿公顷的条件下,单产6 660千克/公顷,粮食产量可能达到8 400亿千克,以人均拥有粮食500千克计算,可承载16.6亿人。这个数字,我们可以相对地理解为中国资源最大承载力。因此,中国人口最高峰不宜超过16亿人。

  (3)因此,我们的结论是中国的粮食(食物)能够做到自给或基本自给。我们的方针是基本自给,少量进口,促进交换。我们的态度是有条件的谨慎乐观。

  3.主要对策

(1)协调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另一方面要开源与节流结合,要把节约、高效和持续利用资源放在突出地位。(2)保护耕地,开发荒地,提高复种指数,保持农作物播种面积不变。(3)建立资源节约型的集约化农业生产体系。(4)大力开展以改土治水为中心的中低产田改造,增产的重点应放在中产田。中国中低产田占2/3,增产潜力大。根据李振声院士的材料,1993年黄淮海地区按播种面积单产在2 250~4 500千克/公顷的中产田占73%的县、75.4%的播种面积和72.6%的产量,预计2000年的贡献率将占67.7%。(5)集中力量建设商品粮食生产基地。 从国家全局看,要着重抓好东北地区的松嫩平原、三江平原,长江流域的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平原、四川盆地,黄淮海地区的黄淮平原,共8大片以商品粮为重点的综合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这8大片包括9个省的495个县级单位,土地面积占全国9.1%,集中了全国耕地的28.5%。粮食总产约占全国的33%,净商品率平均为28%,预计未来的粮食产量仍然要占全国总量的1/3。同时,这8片的棉花、油料、肉类也各占全国的1/3左右,农业生产地位十分重要。国家要给予特别支持,使之巩固、提高,不能让其衰退。(6)积极开发山区与海洋。山区与海洋是我国未来重要的食物来源。从全局看,山区开发的重点应放在亚热带、热带东部山区,该区面积约100万平方千米,实有耕地面积约0.1亿公顷,林地0.5亿公顷(乔木林与灌木林),有267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