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1.1《荷塘月色》学案(新人教必修2)
语文:1.1《荷塘月色》学案(新人教必修2)第4页

④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交流喜欢的理由,并当堂背诵。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精确在哪儿?

  写月光照在荷叶荷花上,"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新鲜欲滴的实感。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为什么不割爱此句,以使通篇流溢着美呢?

  (引导学生从借景抒情的角度来思考,体会作者心中难以排除的哀愁,烦怨)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这一句,除"亭亭"一词外,都是口语,"叶子出水很高"是"写实"的一笔,不需修饰已经达到"准确"了,但作者不满足"摹形",他要传荷叶之 "神",于是抓荷叶的状态特征以裙作比,"亭亭"二字便成了点睛之笔,一位临风起舞的窈窕淑女的美姿出现了,那展开旋动的裙与硕大舒展的荷叶融合为一体,荷叶的动态美便跃然纸上,心形兼备。

③认识"通感"。(讨论课后练习第二题)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本体--花香 (作用于人的嗅觉)

喻体--渺茫的歌声 (作用于人的听觉)

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说说你的看法。

合理: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形象生动。

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是细腻而丰富的。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找

找出文中另一处通感的句子。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像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⑤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⑥本文的情与景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

具体说,作者正是借"荷塘月色"之景,抒"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之情。 如许多论者分析的那样,开篇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确是全篇的"文眼',定下了文章的基调。这"颇不宁静",正是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和苦闷心情的写照。因此,他才"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这说明作者夜游荷塘,目的是使"颇不宁静"的心情宁静下来。而置身于"无边的荷香月色",他也的确感到了某种超脱:"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也正是在这淡淡的喜悦之中,那弥望的荷塘,那田田的叶子,那袅娜的花朵,那屡缕缕的清香,那凝碧的波痕,那脉脉的流水,那薄薄的青雾,那淡淡的云影,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与影和谐的旋律......都让他的心得到了暂时的安宁。然而,这安宁的确只是暂时的,因为,作者心灵深处的惆怅是难以排遣的,所以,当耳边传来"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时,他便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一直到"这到底令我惦着江南了",一直到"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便从梦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闷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