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1.1《荷塘月色》学案(新人教必修2)
语文:1.1《荷塘月色》学案(新人教必修2)第5页

 如果说,"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面对黑暗现实对时代苦闷的排遣;那么,"托物言志"则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格和正直人格的主动追求。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来,无论是荷塘还是月色,都不过是自然界的客观景物,但在朱自清眼里,它们都成了寄托自己思想感情和理想人格的载体。许多论者在分析本文时,多抓住"荷塘月色"的"朦胧"大作文章,认为这反映了作者扑朔迷离、如烟似梦的愁绪,所谓"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但只说对了一半。自然界的"朦胧之景"多的是,可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荷塘"与"月色"来抒情呢?

问题的实质,在于这里的"荷塘"是月下之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上之月色。朦胧固然是二者的共同点,但朱自清赖以言志的是二者更鲜明的相通处,这便是"荷""月"之高洁!所以,在作者笔下,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雾,月景如歌......而这一切,无不是作者那高尚纯洁、朴素无华品格的象征。作者原名"自华",后更名"自清",由此我们可以读出荷月之美景与作者之品格的相通处,这就是一个"清"字:出淤不染,皎洁无暇!而作者一生都无愧于"自清"二字:清正、清贫、清

三、拓展练习

造两个通感的句子并交流它的表达效果。

①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刘白羽《长江三峡》)

把自己在长江三峡中一天航行所看到的美景感受转化为欣赏一曲管弦乐队演奏的交响乐。

从而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

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在青山绿水、诗情画意中陶醉和迷恋的感情。

②王小玉初唱时不甚大的声音,听起来使人感到甜润、舒畅,"五脏六腑里,象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象吃了人生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刘鹗《明湖居听书》)描写白妞(王小玉)高超的说唱艺术。说书是一种民间口头说唱艺术,而说唱声音的美是无形体、难以捉摸的,

所以作者选用看得见的景象,经历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感觉,想象得出的形象作喻体,

使读者能借助喻体的实体形象感受声音之美。在这里,作者把听觉形象转化为触觉("象熨斗熨过")和味觉("象吃了人生果")形象,形容白妞的歌声圆润悦耳,娇嫩宛转,给人一种酣畅淋漓之感。通感的修辞手法在此运用得巧妙绝伦,魅力无穷!

③月光下,那低头思故乡的离愁,已被古老的潮水年复一年的打磨得光滑如许了,在湖边浅水里静泊成一叶沉思的小舟。

④我的忧郁也明亮起来、辉煌起来,萌生出希望的青枝绿叶,和不再枯黄凋谢的真善美的花朵。

四、本课小结、我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