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案第3页

  合作探究1:从经济发展需要的角度讨论当时我国为什么要对外开放?

  (学生依据材料回答)

  材料一:邓小平说:"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中心意思:强调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材料二:邓小平多次谈到,中国在发展的进程中,最突出的困难是建设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缺乏组织现代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著名论断。(中心意思: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资金短缺、技术缺乏、管理落后)

  二、开拓创新,硕果累累(板书)

  1.经济特区的创办(板书)

  活动二:

  自主探究:国家为什么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

  教师总结:1.靠近港、澳,靠近国际市场

   2.交通便利,资源丰富

   3.华侨多

   4.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依托

  活动三:合作探究2: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呢?

  经济特区的创办的作用和影响

  (1)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2)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3)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教师过渡: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国家需要的是全国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为此,我国政府决定在沿海其他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板书)

  活动四:

  学生分组探究:(学生依据教材回答问题)

  ①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目的是什么?

  答: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相继设立,使得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局势?

  答: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范围不断扩大,逐渐形成连接南北的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③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发展成果如何?

  答:这一地带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发展速度最快、最富裕、最发达的地区。

  教师过渡:沿海地带的发展,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地域创造了条件。在这里我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一个国家实力的增强,需要各地区均衡发展,这样的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正因为如此我国政府将开放区域由沿海推进到沿江、沿边、内陆省会城市,由点到线到面全面铺开。

  3.开放沿江、沿边、内陆省会城市

  教师过渡: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向纵深方向发展,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而这种展开也同样需要由点到面这样一个过程。因此国家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起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作用。

  4.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学生自主学习理解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