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知其不可而为之 教案
2017-2018学年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知其不可而为之 教案第2页

一种什么样的状况,"知其不可"逃之。隐士们为什么都去种地了,因为生计所迫。隐士不种地就饿死了。(隐者避世,总要吃饭,不吃饭,下场就是伯夷叔齐?)这里用李零的什么是隐士的话论证。

愤然,表示一种愤怒,就显示不出来孔子其实是能够理解隐士们的做法的。因为知其不可(他知道这个社会非常的混乱,黑暗),所以隐士逃之这样的行为孔子是理解的。李零说:"他(孔子)对当时的社会政治非常不满,因而对隐士的不合作非常欣赏,但又害怕不合作,就无法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过于消极无为,所以仍然不肯放弃对政治生活的参与。"

如果是愤然,决裂的态度,也就说明孔子是不知其不可而为之,那就不是孔子了,不是圣人了。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

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张岱《四书遇》

怃然表现的是孔子内心的凄凉和孤独。但是文章把这些隐士和孔子放在一起,并不是要否定谁或者肯定谁,其实无论是孔子还是隐士,他们都是社会的精英,他们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只是做法。

用两个词语分别形容孔子和隐士,你会用什么?

(三)所以明知行不通也要去做,明知四处碰壁也要尽人事。那么这种精神最明显的是体现在文章的哪件事情上?

1、孔子报告哀公,陈恒杀了国君,请出兵讨伐他。

2、 以何种语气来说?(庄重,虔诚)

3、何以见得?沐浴而朝 以及重复出现的四个字上"不敢不告也"能不能换成"不能不告""不得不告" 不敢写出了孔子对这件事情的敬畏,为什么不敢不告。这件事与孔子有什么关系?

4、孔子一生都以维护周礼为己任,(这是他的理想啊。)所以现在发生了违反周礼的事情,孔子当然不敢不告。

5、告了之后哀公同意了他的建议了吗?哀公怎么说?

6、为什么哀公要这么说?介绍三桓

7、孔子对鲁国的这个现状是否了解。那么孔子为什么一连两次说出"不敢不告也"?(孔子这时候已经71岁了,总共就活了73个年头,68岁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开始整理文献从事教育,可是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后,他仍然不敢不告。)

8、告了之后国君三桓有没有听取他出兵讨伐的意见。没有。

9、他在去告知之前知不知道此行的结果。知道的。为什么?

因为鲁哀公没有说同意或者不同意,而是让孔子去告知三桓。当时鲁哀公权利被架空了,三桓掌握了权利。其实三桓与陈成子一样有着弑君之心。所以又怎么听取孔子的建议呢。

10、 反复的申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而又想有作为的心情。齐读,体会。请一个学生读。

读出了什么?一种悲壮,一种伟大,一种敬佩,一种无奈与失落,一种对理想的汲汲渴求,一种为国为民的无怨无悔。

(四)孔子在他73岁这一年,也就是在他死的这一年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