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民版必修2 7.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教案
2017-2018学年人民版必修2 7.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教案第3页

十月革命后,苏俄的农业是一种落后的个体小生产农业。为了克服小生产者自发的资本主义趋势;随着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对粮食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这种落后的农业生产越来越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甚至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

因此斯大林决定通过农业全盘集体化来克服粮食危机。

2、农业集体化:

(1)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2)1929年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了。全国各地的集体化运动一哄而起,都在抢时间、争速度。出现了"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使苏维埃政权的敌人"的口号。

(3)1930年3月,斯大林的《胜利冲昏头脑》对集体化运动进行了整顿和纠偏,农业集体化运动又发展起来。

(4)到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结合教材120页的表格)

3、影响:

到1932年底,富农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农业集体化是实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次尝试,为后来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经验教训。(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全盘集体化运动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错误,它违背了列宁提出的改造农民的自愿和逐步的原则,使千百万农民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牧民在这场变动中遭受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苦难与死亡。也使得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4、教训:忽视了变革和完善生产关系需要以生产力的一定水平为条件;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和中心环节;必须高度重视农业,正确处理好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三、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1936年,苏联通过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这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1、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1)经济方面

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经济体制方面的高度集中就是把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决策权全部集中于中央,把人力、财力、物力的支配权统统集中于中央;实行以部门管理为主的集中管理体制。

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这种计划的特点,一是指令性,国家计划具有法律效力;二是排斥市场调节,把市场调节完全看做是资本主义的。

主要以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管理经济主要通过党和国家机关发布命令、决议的办法,或者采取行政组织手段,与各经济组织、企业发生关系,组织经济生活。

(2)政治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