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民版必修2 7.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教案
2017-2018学年人民版必修2 7.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教案第2页

4.1.3学时难点

教学难点:怎样评价斯大林模式?

4.1.4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教学导入:

列宁时代实行的是什么政策?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斯大林时代是否会继续走列宁时代的道路还是会走斯大林自己的道路呢?

探究新课: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924年1月列宁因病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他抛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路,回归到"战时共产主义"思路上来。

1、苏联工业化的困难(背景):

(1)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后,仍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内部技术落后、资金短缺,

(2)外部面临着资本主义的威胁。

(3)并且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

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以斯大林为首的党中央在工业化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的工业化方针与政策。

2、社会主义工业化--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1)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从1926年起,苏联进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

(2)1926--1928年主要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同时新建了几千家企业。

(3)1928--1932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期间,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人们将忘我劳动的精神同掌握新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开展劳动竞赛。

(4)1933--1937年"二五计划"提前完成,实现了国家工业化。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工业总产值已经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3、暴露出的问题: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所需资金通过高积累获得;经济结构不合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等

结合教材P120"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思考: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获得如此大的成就?

答案提示:苏联政府对于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高积累政策;农民的贡献;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等。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

1、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