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教学原创《第16课:孤独之旅》教案教学设计(部编版)
免费下载教学原创《第16课:孤独之旅》教案教学设计(部编版)第3页

  放鸭生活中,父子之间一种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生活的表现。

  (3)对自然环境的恐惧。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给他幼小的心灵造成强大的压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

  (4)对前途的恐惧。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生活的茫然,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四 、精读课文,感悟"孤独"

  1.文章的成功之处是对人物的成长过程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变化的轨迹,而文中环境描写也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了一定作用,找出有关语句并分析作用。

  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语句,并用情朗读。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画面,如芦苇荡、放鸭图、孤独的杜小康等。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环境描写的作用:

  (1)对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这些更增添了杜小康对家乡生活的留恋。表现了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

  (2)黄昏时的炊烟和河面的热气,单调、虚无,更增添了孤寂的感受。

  (3)芦苇荡的宽阔无边,给人一种压迫感,虽有清香的气味、萤火虫的亮光和水鸟,但这一切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而这种压迫感、孤独感也是对杜小康的一种磨炼。

  (4)芦苇荡的暴风雨的凶猛,是对杜小康的考验和锻炼。在这场暴风雨中,杜小康从幼稚、软弱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

  

  2.学生细读全文,找出并点评文中形象生动、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

  学生可能会找到的句子:

  (1)"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写景准确、细致入微。

  (2)"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芦苇荡的广阔,"绿色的浪潮"不仅写出了颜色,更充满动感与生机。

  (3)"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的茂密幽深反衬出小船的孤单,使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更加真切。

  (4)写暴风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联系生活,畅谈"孤独"

  教师:成长,是一个美好的过程,每个人成长的经历不同,成长的故事也就丰富多彩,你在成长的道路上感受过孤独吗?

  1.把个人亲身经历过"孤独"的故事在全班进行交流。

  

  2.每位同学用"孤独是......"写一句话,在全班作一次朗诵。

  六、课堂小结

生命是一个旅程,不是一个家,是一条道路,不是一座栖居的城市;人们所有的享受与幸福只不过是生命路旁的旅店,供我们稍事休憩,好让我们增添精力到达终点。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孤独,让我们的人生多了一份历练,变得更加坚强和无畏。孤独,是杜小康在被命运抛弃后所直面的第一道难题,后来,也正是孤独,使他重新诞生了。而我们的人生之路,同样漫长而艰辛,走在成长路上的你是否想过,如果有一天,命运也把你抛出了原来的生活轨道,你做好了在绝境中重新诞生的准备了吗?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 "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曹文轩小说《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