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一:10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一:10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案第3页

教学重点

了解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 教学难点

1.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体会战争的残酷,培养爱国情操;

2.培养爱好和平的品行,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讨论法、引导法 多媒体PPT 师生活动 一、导入设计

1.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走进过去,反思过去,我们才能更好的走向未来。奥斯维辛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伤疤,每个到过那里的人都会反思战争,反思人性,都会有着说不尽的感慨和愤慨。

下面我们来看几张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来感受下当时的残酷的情况。

二、 文本感知

1、播放奥斯维辛集中营图片,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结合课文预习和照片,学生概括看到这些图片的感受?

明确:可怕、惨绝人寰、恐怖

2. 作者有没有直接描写集中营如何残害"犯人"的?你是怎么体会到它的可怕的呢?

明确:

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纳粹刑罚的残酷,

它的可怕是通过作者和参观者的感受表现出来的。

3.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看见了哪些东西?有什么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

明确:7-15自然段,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也是参观者的参观顺序)

从表情茫然、浑身发抖、惊恐万分到跪下祷告。

人们的表情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

侧面烘托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不直接写集中营如何恐怖,而让读者从参观者的表情来体会他们的所见,突出表现这里带给人们的恐惧。表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和纳粹的残暴

三、 文本分析

1.题材分析

新闻的特点特点有哪些?

时效性强,报道的是客观事实,客观性强。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本文作为一篇新闻,有什么特点?

本文时效性不强,主要写个人感受,个人情感浓厚。只有地点,事件,其他模糊不清

2. 结构分析

文章开篇就向我们展示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嬉笑",

应该说是一幅非常美好的和平景色,但是作者却认为"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呢?作者这样说是什么用意呢?

明确:作者用的是反语,景色固然美好,却和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这里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色,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的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

开头写集中营所在地"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结尾又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A.内容上,以明快的景物,欢乐的小孩反衬集中营当年的暗无天日惨绝人寰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遇难者的怀念。如果他们能活到今天,就能享受到这一切,物非人非,悲上加悲。

B.结构上,使文章更加完整,同时也照应了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新闻,乃愤激之言,首尾写平静的景物,暗示作者内心汹涌澎湃。

3.细节分析

"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两种事物形成强烈反差,是讽刺,纳粹的残暴,终不可绝灭生命;是控诉,美好的生命被活生生地毁灭。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的丰满,可爱,皮肤洗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当一个人明知自己要被处决了,还能笑得这么甜,这是何等的悲凉。这里把死亡和鲜活微笑的美好的生命放在一起,这种强烈的反差,增强了悲剧感,更让人激起对法西斯的仇恨。

四、 问题探究

1.为什么作者反复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记者为什么又要写?这个题目取得好不好?

明确: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那些没有人性的杀戮已经算是很平常的事了,算不上什么新闻了,也是一种讽刺,作者写这篇新闻是要让我们后人记得那段残酷的岁月。

2. 为什么这篇并没有写下什么新闻的报道会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呢?

明确:欣赏本篇新闻的获奖词

五、小结归纳

①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控诉。

②对受害者的哀悼,对历史的反思。

③提醒大家"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通过学生自主发言,引导他们认识到正视和铭记历史的重要性,使得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