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一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案(4)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一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案(4)第2页

 ●解题,了解"记"。 听讲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的散文。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

导读课文

主导学生活动:

初读课文。 朗读课文。 要求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要读得流畅,读出感情。 主导学生活动:

指名翻译课文。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点拨重点字词,指导学生整理字词,翻译重点语句。

"恒惴栗"中的"恒",经常之意。

"梦亦同趣"之"趣"旨趣。

"意有所极"之"意"是想的意思。

"皆我有也"都被我游历领略了。

"因坐法华西亭"之"因"于是之意。

"始指异之"之"异"是以┅┅为奇,觉得不同一般。

"箕踞而遨"之"箕踞"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似的。 主导学生活动:

问题探讨: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 作者怎样叙西山之游?

3. 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作用有何不同? 阅读、思考、发言。 1.作者游奇山异水是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觉,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土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2.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作者首先是被那登高所见的博大景观而震惊,千里之间的高山深谷如土堆、洞穴,尽收眼底,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

3.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都会"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依然如故。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怡悦不言而喻。前后对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