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一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案(4)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一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案(4)第3页

 主导学生活动:

问题探讨: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 作者怎样叙西山之游?

3. 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作用有何不同? 阅读、思考、发言。 1.作者游奇山异水是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觉,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土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2.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作者首先是被那登高所见的博大景观而震惊,千里之间的高山深谷如土堆、洞穴,尽收眼底,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

3.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都会"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依然如故。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怡悦不言而喻。前后对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 主导学生思考:

1. 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的?

2. 作者怎样借景抒情? 速读、思考、标注、发言。 1.作者在本文没有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极目远眺,"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所见之深山低谷,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二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蝼为类"的感受。在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

2.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山水景物无不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 拓展延伸

主导学生活动:

本文与《小石潭记》作于同一年,所写景物都是永州山水,但《小石潭记》更偏重于客观描写,本文更偏重于主观感受。试举例分析。 讨论、发言 《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对潭水、游鱼的描写,栩栩如生,十分传神,历来被人所诵记称道,归功于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细致描摹。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反衬出水清潭小,"日光下澈,影步石上",则从另一角度突出水澄清透明。"似与游者相乐",把鱼儿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既写出水清又写出鱼乐,水鱼相映成趣,互相点缀,充满诗情画意。而《始得西山宴游记》却偏重于写主观感受。如写"西山之怪特","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可见作者把西山视为知音,与西山心心相印,西山怪特之貌恰似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志高品峻的情操。 ● 课堂反馈

主导学生活动:

当堂练习 练习、交流答案 内容附后,要求当堂完成后,生生、师生之间交流答案。 ● 课后测评

布置作业 课外练习 内容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