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苏教语文必修3(江苏专版)学案:第二专题 第5课 指南录后序 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苏教语文必修3(江苏专版)学案:第二专题 第5课 指南录后序 Word版含解析第5页

  己的经历为鉴,对掌军权者尤为猜忌。他施计"杯酒释兵权",得以集军权于一身,他又让文官掌控军权,企盼江山稳固高枕无忧。然而文官不通武略却成了宋王朝致命的弱点,从来没有哪个朝代像宋朝那样边患连年;南宋王朝更是偏安江南一隅,不思收复中原,皇上昏聩无能,乱臣贼子当道,黎民已陷于水火,当政者却在欣赏西湖歌舞、江南美色!文天祥是个文人,更是一个有着战略眼光的军事家,他兼具了正统文人的浩然正气与政治家的铮铮傲骨。他少年得志,21岁中状元,一举成名天下知。宋恭帝德祐元年,侵宋元军渡江南下,宋王朝危在旦夕,他毅然投笔从戎,自赣州组织义军抗元他一路奋战,一路呼号,转战江浙,后奉诏入京保卫京师。他强硬的作风,如山洪暴发般的激情,山河为之动容,风云因而变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看透生死的豪侠义士

  史铁生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因为死也得死得有价值。死也有"无为而死"和"有为而死"的区别:失意伤心而死、遭遇不幸抑郁而死、和人赌气自杀而死都是"无为而死";为了正义而死、为了国家而死、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死才是"有为而死"。文天祥已经洞悉了生死的内涵。

  德祐二年元军进逼首都临安,他主张背城决战,却被投降派阻止。他于国家危亡之时挺身而出,置生死于度外,舍弃了常人不能割舍的官位--辞去右丞相的职务,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赴元营谈判。此一去,他已经抱定了舍生取义的决心,他"初至北营,抗词慷慨",元人虽为虎狼之师,也是"上下颇惊动"。中国历史上似乎从来就不缺少媚骨奸佞之臣,他们不思国之安危,反而落井下石、公报私仇,"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让文天祥孤立无援,一步步逼向死亡之门。当被元军扣留后,他"自度不得脱",因而"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义士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也许吕师孟、贾余庆之徒到死也不明白是什么让文天祥有如此铮铮铁骨!在被元军扣留期间,元人竭尽威逼利诱之能事,但他一直昂着高贵的头颅,自始至终岿然不动。对于一个胸怀大志的人来说,荣华富贵只不过是过眼烟云,只有民族大义才是人生弥足珍贵的东西,而在生和死的抉择中,有一种生却是超脱于寻常的气节之上的,这就是"隐忍以行,将以有为也"的生。文天祥认为自己为人臣未尽全忠,为人子未尽全孝,不应当死在小节上,所以,当"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北驱余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时,他没有引决而殉节,而是选择了"隐忍以行",图"将以有为"。他才是文人中的真豪杰,诗人中的伟丈夫!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倔强执着的爱国贤臣

《指南录后序》中最曲折动人的是文天祥百折不回、辗转逃生之行,他对自己一身维系着整个国家的重要性有着足够清醒的认识,为了爱国的最高目标,他在奋力突围。在被元军扣留的日子里,文天祥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想方设法逃离虎口,"至京口,得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