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民版必修3 专题四 第1课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学案
2018-2019学年人民版必修3 专题四 第1课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学案第2页

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不断高涨。

2.提出

孙中山于1905年11月,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第一次明确解释为三民主义。

3.内容

内容 关系 来源 具体主张 作用 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前提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 把反对清王朝统治者与建立资产阶级统一的民族国家结合在一起 民权主义

(政治革命) 核心 创立民国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政党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补充发展 平均地权 核定全国地价、国民共享、"家给人足" 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

4.意义

(1)作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

(2)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鼓舞仁人志士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对结束封建君主专制、促成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起了巨大的作用。

[易混易错]

"民族、民权、民生"在三民主义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在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是前提和基础,民权主义是核心,而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民权主义之所以成为核心,是因为它着重解决了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的问题,而这一问题是辛亥革命的根本问题。

二、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

(1)辛亥革命后,同北洋军阀所进行的斗争均以失败而告终。

(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看到了新希望。

(3)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2.提出:1924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一大,对三民主义做出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

3.新三民主义的进步性

(1)在民族主义方面,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在民权主义方面,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3)在民生主义方面,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承认"耕者有其田",并谋求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