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六)
沪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六)第2页

了解西双版纳是个植物的王国;能结合补充资料,模仿课文第三小节,用"(什么时候或什么情况下),这里有(什么植物),(可以用来做什么)。"的句式介绍一种植物。

3.了解西双版纳原始森林里各种奇特的植物,感受西双版纳美丽的自然景观。

教学过程:

课前两分钟预备铃--播放视频《西双版纳》。

一.媒体导入,揭示课题

1.(媒体出示:西(xī)双(shuāng)版(bǎn)纳(nà))生齐读;师板书:西双版纳(学习生字:纳)

2.你觉得西双版纳是个怎样的地方?

(媒体出示:( )的西双版纳)学生交流,师小结。

3.补全课题,齐读课题。

说明:课前两分钟,通过让学生欣赏介绍西双版纳自然风光的短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整了学生的学习情绪,集中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同时,由于该短片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能让学生直观地对西双版纳有初步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怎样的西双版纳"来说说对西双版纳的第一印象,加深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适当停顿

(2)思考:西双版纳在什么地方?

2. 学生读后交流,学习第一小节(媒体出示课文第一节)

(1)同桌互读,了解这一小节有几句话。

(2)学习第一句话:观察地图,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理解"边陲"。

(3)学习第二句话:读准"等"的字音,理解字义。

(4)小结,齐读。

说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是继续培养学生边读边思的学习习惯。教学第一小节时,通过对两句话的学习,明确这一小节表达的主要内容,初步渗透概括节意。这一小节中,"边陲"一词虽然不是生字,但学生不太理解,基于学生的学习实际,应结合文本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该词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