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云霓 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云霓 教案第2页

的辛苦、辛酸与沉重主题的。但作者从六十幅"民间生活描写"的图画中特意遴选出《云霓》作为卷首画,并以其命名画集,其中的原因作者在文中有清楚的表示:这不仅是模仿《关雎》《葛覃》"取首句作篇名"的旧例(其实置《云霓》于卷首是作者的刻意安排),更重要的是,作者坚信,在一个"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与大旱似的恐慌"的时代,云霓"用美好的形状来安慰我们,勉励我们,维持我们生活前途的一线希望"。这正是本文的中心主题。

三、文章的结构安排有何特色?

"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的文体特征。本文标题是"云霓",前半部分用较长篇幅详细描绘人们在"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中备受煎熬的无奈与辛酸,直至倒数第四段才首次出现"云霓"字样;本文是作者为自己画集撰写的序言,前面却花费大量笔墨交代"去年夏天的事",直至倒数第二段才涉及画集。大量的文字似乎与主题无关。其实不然,这种貌似"不平衡"的结构设计恰恰透露出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大旱让人苦闷、恐慌,云霓带来慰藉、希望;"现代的民间"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作者希望画集《云霓》能成为"大旱时代"给人们带来希望的"云霓"。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云霓"这一主题中心,可谓形散神不散,结构井然。

语言品味

本文语言颇为讲究,充分展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造诣。

首先是动词的巧妙使用。如"寒暑表中的水银每天爬到百度之上"中的"爬","洋蜡烛从台上弯下来"中的"弯","农人啖着糠粞,工人闲着工具,商人守着空柜"中的"啖""闲""守"等词语都非常形象、生动。文中描写云霓的词语更是精彩非常,当云霓出现的时候,"它们忽浮忽沉,忽大忽小,忽明忽暗,忽聚忽散,向人们显示种种欲雨的现象,维持着他们的一线希望,有时它们升起来,大起来,黑起来......"而云霓消失的时候,"它们在炎阳之下渐渐地下去,少起来,淡起来,散开去,终于隐伏在地平线下......"这一连串的动词使用得非常准确、细腻、传神、生动,充分显示了作者感觉敏锐、观察细腻的艺术天赋和非凡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传神地刻画出求雨若渴的人们随"云霓"而起伏波动的心理状态。这是本文语言方面的显著特色。

其次是语言的形象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形象性是文学语言的首要特征。本文在语言形象性方面可圈可点。如遭受连续多日的大旱,小河断流、池塘干涸、草木枯死、土地干硬,但作者却选用了"河底处处向天。池塘成为洼地。野草变作黄色而矗立在灰白色的干土中"的幽默而形象化的说法,增强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是辛苦的,但也不乏幽默感,即使身处"大旱的恐慌"的困难时期也不例外。如"天公竟把落雨这件事根本忘记了!"这种来自民间生活的声音,形象地传达了农民语言所独具的幽默感。

第三是结构句意的独特性。散文避免抽象直白,力求形象具体。本文在这方面颇见功夫。如第二段,作者描写酷热和干旱的状况就很具体:"两个月不下雨。太阳每天晒十五小时。寒暑表中的水银每天爬到百度之上。河底处处向天。池塘成为洼地。野草变作黄色而矗立在灰白色的干土中。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充塞了人间。"在此,作者使用的全是简洁精练的短句,从久不落雨、骄阳暴晒、河塘干涸、野草枯黄等自然现象表现干旱的情形,仿佛电影的蒙太奇手法,推出一个一个的精彩镜头,颇有说服力地表现了干旱咄咄逼人的严峻形势。为最后一句总括描写人们的心理状态作了很好的铺垫。作者采用了先分后总的文句结构。第三段表现"大热的苦闷"也是先分后总的方式,先分别描述了坐凳子、按桌子、洋蜡烛、薄荷锭、狗伸舌头、人挥扇子等情形,从而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大热的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