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三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教案
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三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教案第3页



  原因: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地方上的诸侯势力逐渐壮大,甚至严重威胁中央的权威;北方匈奴对汉朝虎视眈眈,导致边患不止。汉武帝所处的时代,社会经济繁荣,汉武帝渴望开拓大一统事业,而黄老之学所提倡的无为而治无法解决忧患、不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那么,汉武帝该怎么办呢?

以上,通过三个问题的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黄老之学的主张、影响及其原因。

语言过渡:汉武帝需要一种符合他政治策略的新的思想学说,从而引出董仲舒的新儒学。

第三环节: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学

1. 阅读董仲舒的学说,思考:对先秦儒学进行了哪些改造?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使之善),此天意也。

材料三 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就是"三纲"与"五常",是用来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董仲舒将孔子强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概括成"王道之三纲",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臣、父子、夫妻之间 ,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 。"五常"则是董仲舒根据孟子的"仁义礼智"道德意识,再加上"信"而成。

从南宋朱熹开始,将三纲与五常连用。

全国卷重社考察学生对中国古代史史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因而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增加史料教学法的比重;由于学生的基础薄弱,文言文理解能力有限,对于董仲舒的学说无法自行透彻理解。提示学生:对于以上文言文不需逐字逐句解释,而要学会从中勾出关键词--包括"大一统","天子受命于天","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等,继而由关键词推断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天人感应,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

针对于董仲舒的主张,由于理论性强,教师应结合事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

首先,"大一统"即全国大一统,在政治上、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帝国。这与汉武帝的雄心是一致的,因而得到武帝的赞赏。政治上的大一统,指的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例如实行推恩令、平定北方匈奴之乱。那么思想上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怎么一回事呢?对比一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有何不同?归纳总结:统治者提倡儒学,对儒学人物予以大量的支持,将儒学作为社会思想文化的主流,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朝廷选官的重要标准。这样一来,学习儒学的人数增加了,百姓的信仰相对统一了,统治者进行统治也就容易、方便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