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二: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学案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二: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学案第2页

--柯林·麦克拉斯等著《1978年以来的中国--改革、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材料二 ②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

--《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

[讲史料]

(1)①挖掘隐含信息:一是海外华侨大多数来自闽粤地区;二是闽粤地区的地理和资源优势。

(2)②"特区"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

[用史料]

(1)中国最早设置的经济特区有哪些?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央选择在此处设立经济特区的原因。

  请你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最早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原因: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打破封闭状态,以经济特区为窗口向西方学习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条件优越:如位于东南沿海,隶属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便于吸引外资;资源比较丰富;远离国家政治经济权力中心,环境相对宽松、干扰少,有利于改革试验。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批经济特区的成功创建有什么意义。

  请你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知识点二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自主学习]

1.沿海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