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原创《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教案
免费下载原创《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教案第5页

  [教师讲解]事情是这样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了,但向前涌动的历史潮流遇到了严重的阻碍。1977年8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大正式宣告,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但耳边听到的依然有这样的语言:"第一次文化大革命的胜利结束,决不是阶级斗争的结束,决不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结束。文化大革命这种性质的政治大革命今后还要进行 多次。"

  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当时的中央主要负责人做出这种选择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投影显示]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这是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两报一刊"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里提 出的。

  那么,"两个凡是"的提法对不对呢?我们可以来听一听邓小平是怎样说的:"1977年5月24日上午,我和王震同志到西山小平同志住的地方,小平同志就谈到,说'两个凡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没有'两个凡是'啊,毛主席也没有'两个凡是'啊,毛主席在这个时间,在这个地点,在这个问题上讲的事,在另外一个时间,另外一个地点就不能同样照搬了嘛,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决定嘛。"(据时任国务院政策研究室负责人之一的邓力群回忆)

  1977年4月10日,邓小平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名义给中共中央写信,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的事业,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

  [教师引导]邓小平对"两个凡是"的批评,开了全党解放思想的先导。引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却是南京大学的一位教师。

  [板书]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思想

  ↓

   奠定基础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看一篇龚育之的回忆文章。(找一位同学朗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先是在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1978年5月10日那一期上发表的。《理论动态》发表时,没有署作者名,只在文末注明"《光明日报》供稿,本刊作了些修改"。《光明日报》第二天转载,也没有署作者名,而是署"本报特约评论员"。《人民日报》翌日又转载了《光明日报》上的文章。不记得是不是孙长江告诉我的,这篇文章原稿的作者是南京大学哲学系的胡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