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第2课+墙上的斑点 学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第2课+墙上的斑点 学案第2页

  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英国女作家、批评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她出生在伦敦的一个文学世家,父亲是一位著名的批评家、传记家和出版家。父亲的熏陶直接影响着她进行文学创作。她从未上过学,却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伍尔芙自幼身体虚弱,并有精神病史。1905年以后,她的精神病经常发作,她不胜折磨,于1941年3月在离家不远处投河自尽。

  主要作品:《墙上的斑点》《雅各的房间》《达罗威夫人》《到灯塔去》《海浪》等意识流作品和散文集《普通读者》。

  二、写作背景

  《墙上的斑点》是弗吉尼亚·伍尔芙于1919年发表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她崇尚内心真实与当时的时代环境有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现实生活,给世界带来巨大的震动,这种震动给人们感觉上造成的印象也是非常强烈的,伍尔芙认为对现实的感受比现实本身更为重要,因此,她特别重视人的内心真实,即人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基于这种感受创作了这篇意识流小说。

  三、审美视窗

细腻的伍尔芙

  伍尔芙惯于做一个快乐的"普通读者",而不是一位正襟危坐的评论家。她会说自己"首先是出于一种本能",从阅读中拾取碎片,为自己创造一个不那么严整的构架,描画一个人的肖像,一个时代的速写,乐此不疲并能得到暂时的满足。可是,她也许忽视了,正是在她理解力丰饶而缺少野心的细致工作中,时代的广袤性反而慢慢被打开了。一组零碎片段,诉说着令人信服的真诚与智慧;几笔细腻的描画,让人不禁轻声赞叹,生怕惊动了袅绕在文字间的和谐气息。

  伍尔芙,她细腻的文字一定惹得蝴蝶翩飞,那些幽灵可会为一个百年后的知己而有所感?她热烈地为勃朗特姊妹的天才而振奋,她毫不迟疑为乔治·艾略特献出敬意与同情,对一生多病深居简出的勃朗宁夫人的强烈认同感,时常让她激动得面泛红潮。她总是絮絮赞叹着英国女文人的伟大传统,但是可曾有谁在她耳畔低语,与她说:"亲爱的弗吉尼亚·伍尔芙,你也是最棒的,你像她们一样了不起......"

  四、文体常识

意识流小说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其特点是打破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顺序依次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