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新人教版语文优质课《第14课:故乡》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新人教版语文优质课《第14课:故乡》教学设计第2页

  1、小说的概念:

  小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

  人物--往往借助一个或多个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进行虚构。

  塑造方法:肖像、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环境描写及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情节--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气候以及场景,用来衬托人物的思想感情,烘托气氛等。

  3、小说的分类

  按小说的篇幅和容量分为:

  1、长篇小说

  2、中篇小说

  3、短篇小说

  4、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   一、看视频朗读

  二、积累词语(见课件)   作者在文中写了几个"故乡"?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畅所欲言,老师最后总结:

  回忆中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理想中的"故乡"。   1、文章的行文线索是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叙述?

  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以时间顺序。

  2、 依照此线索,全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3、课文重点刻画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有何特点?采用了哪些手法刻画?

  主人公:闰土、杨二嫂

  4、学生合作朗读12-30段和53-77段,分析闰土形象。

  通过肖像对比、动作对比、神态对比、语言对比、对我的态度对比,对生活的态度对比,闰土由一个充满生气、热情开朗、勇敢机灵、纯真善良的小英雄变成一个苍老贫困、麻木迟钝、愚昧落后、悲哀痛苦善良勤劳、憨厚纯朴的木偶人。

  5、闰土变化的原因:

  表面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深层原因:封建等级观念、封建军阀和官僚地主的黑暗统治,帝国主义侵略。

  6、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广大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现实。同时说明封建等级观念、封建礼教对农民精神上的毒害。

  闰土是在生活的重压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这一形象正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萧条、衰败的悲惨景象的真实写照。

  7、 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细读课文,找出杨二嫂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的关键词句,分析一下杨二嫂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8、 学生合作朗读描写杨二嫂的段落,分析杨二嫂形象。

  通过对比手法和语言、肖像、动作等描写可知,她由一个年轻漂亮、端庄文静、安分守己的"豆腐西施"变成一个尖刻泼辣、贪婪自私、势利、爱搬弄是非的"圆规"。

  9、杨二嫂变化的原因:

  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扭曲了她的道德心灵,小市民势利贪婪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10、塑造杨二嫂形象的作用?

  以她的自私、刻薄衬托闰土的善良、朴实。另一方面展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以杨二嫂的变化说明故乡日趋凋敝城镇市民日趋贫困。反映了农村经济衰败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11、闰土是贫苦农民的代表,杨二嫂是城镇小市民的典型,那么,文中的"我"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为什么不留恋?(闰土已经变成了一个愚钝麻木的人,我们之间不再有纯真无邪的友谊,故乡的人与"我'之间产生了精神上的隔膜;现实的故乡很荒凉破败,这些都让"我"非常失望,所以"我"不怎么留恋。)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高墙"指什么?为什么我觉得四面有高墙?("高墙"比喻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我对故乡的期望与现实相去甚远,我与故乡的人们有较大的隔膜,再也不能象以前那样自然平等的交流,所以"我"感觉四面有高墙,使我感到气闷。)

  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象,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我"为什么会感到"悲哀"?("我"为 而悲哀。闰土已经变成了一个愚钝麻木的人,我们之间不再有纯真无邪的友谊,这使"我"感到悲哀。)

  "我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的路指什么?(一语双关,实指我正在走的水路,虚指人生之路。)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雎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三个"辛苦"各是什么意思?"新生活"是指怎样的生活?(辛苦展转--为生活而奔波;辛苦麻木--艰苦劳作;辛苦恣雎--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新生活"是指自由平等、幸福美好的生活。)

  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闰土崇拜的偶像"和"我手制的偶像"分别是指什么?("闰土崇拜的偶像"是指神灵、菩萨。"我手制的偶像"是指"我的希望"。要让后代人都过上幸福的新生活。)

   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 ? (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一家人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而我的愿望是天下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怎样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如何理解?

  (比喻。作者把希望比作路,强调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空有希望,不去奋斗,希望便无;有了希望,并为之奋斗,希望便有。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这个富有哲理性的结尾,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 深化了小说的现实意义,升华了主题,给人以鼓舞和信心。)

   鲁迅是贫苦农民的代表,杨二嫂是城镇小市民的典型,那么,文中的"我"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是一个同情劳动人民、不满现实,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