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1.2《雷雨》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4)
语文:1.2《雷雨》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4)第3页



三、作业布置

1、课后习题第二题

2、分析侍萍与大海的形象。(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写一篇人物赏析。)

【课堂小结】

【学习反思】

【拓展阅读】

《雷雨》艺术成就赏析

《雷雨》采用的是易卜生式的传统戏剧模式,即"三一律"结构,时间、地点、情节三者完整一致。《雷雨》整个故事所跨越的时间不超过24小时,地点是在周公馆和鲁家两处,故事情节高度集中。这种结构,使《雷雨》虽然有那么复杂的人物关系,有那么多矛盾,聚集着那么多内在容量,却依然能在短短的四幕中将戏剧冲突推向高潮,而且更形成紧凑、连贯、有机统一的整体效果。当然,这种严谨的戏剧结构之所以能产生作用,还在于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巧合"。作者自己说过,一部《雷雨》全是巧合。四凤和周萍相恋,但他们却是异父同母的兄妹,带头罢工的鲁大海和周朴园是不共戴天的阶级仇人,却又有父子亲缘。侍萍到周公馆看望女儿,却不料和三十年前抛弃自己的周朴园不期相遇,一根电线未及时修理,却导致四凤和周冲的死亡......巧合的运用使《雷雨》的情节节省了许多不必要的枝蔓而没有任何拖泥带水的东西。它使那些千头万绪的矛盾,错综复杂的关系都达到了高度集中。当然,《雷雨》的巧合是顺乎自然的。它运用了话剧常用的"重复"、"发现"、"突转"、"讽喻"等艺术技巧,巧妙处理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达到了生活逻辑与人物性格逻辑的统一。所以,明明一部《雷雨》全是巧合,观众却又不觉得它是巧合,而是生活的必然。 巧合与三一律的结合运用,使《雷雨》的结构干净利落而又浑然天成。

  强大的爆发力。作者在成功吸取外国优秀剧作的丰富经验的同时,更出色地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性强、爆发力大的剧作。如果按照传统的"从头写起"的方式来写《雷雨》的故事,那么该由鲁侍萍与周朴园相恋时写起,然后,到周朴园抛弃侍萍娶蘩漪,再到三个人的子女长大又相遇,直到侍萍与周朴园重逢之后又一系列矛盾纠葛。这样的结构,固然也能将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诉说清楚且有条不紊,但却大大缺少了那种扣人心弦的戏剧效果。这种流水式的结构也很难从心理上抓住读者。而曹禺先生却采用了在危机上开幕的结构方法,不是渐次展示剧情,而是在后果的猝然爆发中交代复杂的前因。故事一开始,危机和矛盾便已逐渐凝聚起来:两年多不在家的周朴园,在戏剧情节展开的前一天回到了周公馆,周萍怀着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准备出走,在外地做佣人的侍萍即将来到周公馆看望女儿四凤,鲁大海代表罢工工人前来找周朴园谈判......当蘩漪与周萍面对面谈话,侍萍与周朴园再度重逢,观众惊讶地发现蘩漪这个继母与儿子周萍之间竟有暧昧关系,而侍萍,这个下人的母亲竟然是周朴园年轻的恋人!由此更令人触目惊心的事实发生了:周朴园要对付的人--鲁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