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鲁人版必修三 都江堰 教案6
2018-2019学年鲁人版必修三 都江堰 教案6第2页

 师:请你归纳一下,是"谁"与"谁"的对比?

生2:我想是秦始皇与李冰的对比。

师:妥当吗?

生3:我认为这样的归纳并不妥当,因为余秋雨并不想说明李冰比秦始皇智慧、仁慈。

(众生笑)

我的理由是:同样在第三节中有"此后中国千年官场的惯例,是把一批批有所执持的学者遴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而李冰,却因官场而成为了一名实践科学家......"这个"而"就是一个明确的表示对比的词。所以,第二组对比应该是"李冰"与"上至秦始皇下至普通官僚的官僚群体"的对比。

(掌声)

师:欣赏你的发言,一是因为有理有据,特别是那个"而"字的品读;二是特别有见地,你的"官僚群体"这个概念来自于原文的"一批批",你读书读到点子上了。

生4:老师,我还找到了一处对比,不知道对不对......

师:说说又何妨?

生4:第二小节"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我想是"强悍"与"规整、企盼、众目睽睽"的对比......(颇不确定的样子)

师:好,请坐。这种说法大家认可吗?

生5:我不同意。试问:"强悍"与"企盼"、"众目睽睽"能构成对比吗?我知道他想讲江水在经过都江堰前后的气势大不相同,这的确是一层对比。但是余秋雨是直接写"江水"的吗?在写江水之前,余秋雨还用了一些笔墨写"海水",这第三处对比,应该说成"江水"与"海水"的对比才对。

师:说得很好。大家互相提升,找出了文章中的三处对比,正好在文章的前三个小节,为了便于讨论,我们按照文章的前后顺序来研究这三处对比分别要告诉我们什么,好吗?先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小节第三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同学们边听边思考:通过第一处对比,余秋雨想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朗读)

生6:余秋雨说得太明白了:"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而都江堰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褒贬之意是十分明显的。

师:你的意思是褒都江堰而贬长城吗?

生6:(点头)

生7:老师,对于这种说法我不同意。尽管我知道长城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暴政的产物,伴随长城的还有孟姜女哭哭啼啼的故事,但我还是不同意刚才同学的说法,也不同意余秋雨在文章中的贬损长城的说法(如果余秋雨真的像刚才同学分析的那样贬损长城),我还是觉得长城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你怎么看呢?

(众生笑、鼓掌)

师:我同意你的看法。我们知道,长城建成以后,曾经抵御外敌,功不可没。然而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