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教案第3页

咏怀五百字》一诗。这是杜甫划时代的杰作,反映出安史之乱前社会的实况,以及杜甫内心的矛盾与伟大人格;这也是杜甫长安十年生活的总结。从这里看出,杜甫在思想的进步与艺术的纯熟上都超越了他同时代的任何一个诗人。

流亡生活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诗歌

755 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上,丧失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御不了外族的入侵;经济上,生产力下降,社会贫困日渐加深。 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了长安。 时代的变化反映在杜甫的诗中,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便脱去了浪漫主义斑斓的衣裳,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756 哥舒翰正统领20万军队扼守白水以南的潼关。但不久全军溃败。 杜甫从奉先带领着一家人到了白水。随即在局势急骤的转变中开始了流亡的生活。 757年写成的《彭衙行》,真实而自然,透出一股诚朴的气息,充分发挥了作者的写实天才。

756 鄜州三川洪水暴发,兵灾和洪水,使得万家被难。玄宗逃出长安,遭遇马嵬坡事变,7月,太子李亨继位于灵武。 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城北的羌村。8月洪水落后,只身北上延州,投奔灵武,却被胡人捉住,送到了沦陷的长安。"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

756 房琯率军收复两京,却在一天内全军覆没。胡人凯旋而归,失望和痛苦的是长安的人民。 杜甫困居长安,关心着远方的战局,怀念着自己的亲人。 杜甫在《悲陈陶》中写出了人民对于官军的渴望。在《悲青坂》中,他说,反攻要等待条件的成熟,不要焦急。他个人的生活和心境在《春望》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757 安禄山被杀死,肃宗南迁至凤翔,情势有所转变。 杜甫出逃凤翔,拜见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但卷入了一件长期的政争中。 在诗中,他描写了自己出逃时提心吊胆的情形。

757.8 肃宗命他离开凤翔,回鄜州探望亲人。政治生活失败,被皇帝放还回家。 这次旅程使杜甫写成了《北征》,这首诗用高度的写实技巧写出了旅途的经历和家境的贫困。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