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燕歌行 教案
2018-2019学年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燕歌行 教案第3页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六、《燕歌行》赏析

燕歌行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是高适边塞诗中最杰出的作品。诗歌主要反映了士兵征战生活的艰苦和军中将帅的骄奢,以及对征人、思妇的同情。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

1.背景

这是一首和诗,诗前序中所说的张公,是指张守珪。他从开元二十一年(733)出任幽州节度使,主持东北边事。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出关攻击奚、契丹等少数民族,先胜后败,但张守珪却隐匿败状伪称获胜。一位跟随张守珪出塞回来的朋友,写了一首《燕歌行》给高适。高适曾在蓟州(今北京一带)漫游,对边塞的具体情况,有着透彻的切身体验,他在这首和诗中,对边塞战争做出全像描述,又融入了作者的感慨。

2.通读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赞颂戍边将士为国立功、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表现他们因战争失利而长期戍边的艰苦和苦闷,抨击守边将领的腐败无能。

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八句):写边关告急,唐军奉命出师增援。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开门见山,指陈时事,有感而发。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第二部分(八句):写战斗危急而失利。

"山川萧条极边土"一句,道尽了边境的荒凉萧杀,显示了一个典型的悲剧环境。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写得触目惊心,诗人用严酷的事实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的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反映了诗人的愤怒,暗示了战斗必败的原因,笔墨极为沉痛。

第三部分(八句):写战斗结束后战场的凄凉和唐军士兵的思乡怀亲之情,幽怨凄楚。

"铁衣远戍辛勤久"四句,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