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学弈》导学案(第一课时)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学弈》导学案(第一课时)第3页

 独学:

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互学:

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

群学:

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自学探究二: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

独学: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

3、学得结果怎么样?"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群学: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