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散文(课本同步)(必修3)
2011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散文(课本同步)(必修3)第3页

  特宏伟,气势雄阔磅礴,论述酣畅淋漓。

  《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是韩愈的一篇著名短论。作者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此事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韩愈的《师说》,曾被誉为胆识兼备,富有创造精神的作品。他关于教师的职能的提法,就有精辟独到之处,以前从未有人提得这么明确;他主张以道为择师的唯一标准和能者为师的观点,更突破了封建观念,针砭了当时以门第相尚,不重真才实学的流弊;关于"人非生而知之",有惑或从师的论断,也是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值得肯定。至于教师职能这个命题,虽有借鉴的意义,但必须扬弃韩愈所指的具体内容,而赋予新的意义。本文在写作上也是非常成功的。整篇文章从立论、论证到结论,环环相套,紧扣中心,布局谋篇,颇具匠心。在论证的过程中,又有的放矢,有破有立,有褒有贬,有虚有实,有综合有分析,理论联系实际,极有说服力。对比手法和排偶句式的大量运用,正反两面的反复论证,也使得文章的主题更为鲜明突出,气势更为顺畅壮盛,不仅感情充溢,而且增强了论辩的逻辑力量。

三、 高考备考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读懂文言语段的前提。"常见实词"明确了考查范围,"在文中的含义"则强调了理解的方法,即必须联系上下文做一个周密考虑,而不能断章取义地解释,片面孤立地看待。如何周密考虑呢?方法很多,现简述一二。

  一、语法分析法

  任何句子都处在一个语法结构之中,每个词语都充当句子的不同的成分,通过句子成分的分析,便可以推知词语的词义。比如"人怀异意,以沮新政"中的"沮",用在连词"以"之后,名词"新政"之前,显然不可能是形容词,而只能是动词,结合上下文,译成"阻止",字通句顺。再如"宣子有环,其一在郑,宣子谒诸郑伯"中的"谒"字的理解,"谒诸郑伯"中的"诸 "是兼词,相当于"之于"。"宣子"是主语,而谓语只能是动词"谒","谒"的宾语不是"郑伯"而是"之"所指代的内容即上文的"环"。通过这样分析就可确定"谒"的意项为"请求",而不可能是其它。

  二、结构推断法

古人讲究音韵和谐,节奏铿锵,遣词造句多使用对偶、排比句式,根据这一点,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