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教案
免费下载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教案第2页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点拨(略)。

   过渡:后来,随着人类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认识,一些人开始怀疑"天圆地方"的说法,认为地球的形状可能与"月球"、"太阳"等类似,也是一个球形,这样,关于地球的形状的问题,就在人们之间开始了一场争论。

   下面,就让我们来进行一个讨论活动,体会一下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那一段艰难历程:活动:分组讨论:请学生们前后4人一组(个别为6人),分别选取教材中有关"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在太空看地球"等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图示和资料中的一个,小组讨论学习,认识其中的某一个过程。

   学生:1.自己挑选某一个过程,2.小组代表向全班作介绍,演绎说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师生互动: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感受有关科学史的教育。

   小结: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在太空看地球的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猜想到实际,从现象到真理的漫长的过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今天,我们之所以能比较容易得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是因为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探索科学,要敢于克服困难、执着追求。

   学生:发言,谈感受等。

   教师:人们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提示:小学数学课上,我们学习了有关圆和球的知识,同学们还记得,圆的大小可以通过什么来确定吗?

   过渡:(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许多同学都能理解用半径的长短可以说明一个圆的大小,同样的道理,用半径的长短也能说明一个球体的大小,请大家思考一下:既然地球是一个球体,我们是否也可以用半径的长短来说明地球的大小呢?学生:思考、讨论。

   师生互动:请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提到有关圆的半径问题。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半径的长短来说明地球的大小问题。

   教师:接下来,让我们来看教材P4页图1.2"地球的大小",看看教材是如何说明地球的大小的?

   学生:看图、讨论活动等,找出是通过"平均半径"、"最大周长"和"表面积大小"等数字来说明地球的大小的等等。

   小结: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如图所示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所以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当然,用赤道周长和表面积大小来说明地球的大小,也是比较常用的方法。

   师生互动: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平均半径"来说明地球的大小?(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2.最大的周长一般指的是什么?(赤道周长)

   承转过渡: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飞机飞行30个小时的航程,时速100千米的汽车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绕赤道一圈,大约要一年多才能走完。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难了。如何才能便于我们学习、研究呢?

   二、认识地球仪

教师:(展示地球仪),同学们讨论得不错,人们确实想到了借助"地球仪"的方法来认识我们的地球,这就是一个反映地球的一些基本性状特点的地球仪,在我们今后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