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山东省淄博六中高考政治复习学案:文化生活学案(共2份)必修3第三单元
2011山东省淄博六中高考政治复习学案:文化生活学案(共2份)必修3第三单元第4页

第一,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但不等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无共性。

第二,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辨析: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是一回事。

  该观点是错误的。源远流长是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动态)的角度,侧重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来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博大精深则是从中华文化的内涵厚重(静态)的角度,侧重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来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

3. 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65页――66页

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地位、含义、意义) 教材70页第2段

5.中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中华文化的作用)教材70页第1段

6·中华文化的作用  教材70页最后1段

 学以致用篇

  探究创新 强化认知 提升能力 陶冶情操

1、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 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 ④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巨大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中华文化巨大包容性的积极意义在于 ①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②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③使中华文化始终处于世界文化的最前列,在世界文化中居于统率地位④同化了其他民族文化,使中华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

3.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

A、包容性 B、阶级性 C、民族性 D、地域性

4.下列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看法正确的有  ① 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 ② 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③ 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并与之和谐相处 ④ 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5、230多年前,清朝乾隆皇帝依托鼎盛的国力,组织全国数百名优秀学者,用十余年的时间编撰《四库全书》。此书涵盖了十八世纪中期以前中国文化基本典籍。《四库全书》的编撰证明了 A、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B、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C、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D、中华文化能够求同存异

6、中国人饮食有"东酸、西辣、南甜、北咸"之别,在饮食上的差别反映出中华文化的

A.地域性 B.差异性 C.民族性 D.结构性

7、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能歌善舞。侗族大歌、壮族山歌、蒙古族舞蹈、维吾尔族舞蹈、藏族舞蹈、朝鲜族舞蹈等都极具特色。由此可以看出  ①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②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水火不容③各民族文化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④各民族文化独立于中华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8、中华文化是个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对民族文化认识错误的是

A.民族文化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 B.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其他民族无认同感C.民族文化既有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共性 D.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