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3.8.1《财政收入与支出》精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一)
政治:3.8.1《财政收入与支出》精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一)第4页

 总结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得失成败。它们的联系体现在:两者共同构成了国家财政分配的全过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都可以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预算是决算的前提,决算是对预算的评价。

2.如何理解财政在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

2.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要依靠财政的支持。但在目前,人们普遍感到我国的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有不少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优质教育资源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我国的卫生事业虽有巨大发展,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措施和医疗资源还有较大缺口和差距。这些都说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事业还需要财政给与更大的支持。因此,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有赖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加。

3.国家如何通过财政来控制经济运行?

3.资源配置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市场,一种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实践证明,市场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但它又不是万能的,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因此,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确立,以及市场经济的正常有序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以解决市场调节中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来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比如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其中经济手段又包括信贷手段、税收手段等。财政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确定国家在一段时期内应采取怎样的经济政策,当内需不旺、投资趋缓时,就由国家采取积极财政政策,例如增发长期建设国债等以带动基础设施和产业的建设。

四、能力拓展

材料一 我国国债投资与经济增长情况

年度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GDP同比增长(%) 7.8 7.1 8 7.3 国债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个) 1.5 2 1.7 1.8 注:我国自1998年至2002年共发行6 600亿元长期国债。

材料二 2003年,财政部长项怀诚指出,2002年全国财政收人(不含债务收入)18 914亿元,比上年增加2 528亿元,增长15.4%。全国财政支出22 012亿元,比上年增加3 109亿元,增长16.4%。2002年各地区、各部门集中财力保障重点支出,向三个方面倾斜:一是向低收人群体和困难群众倾斜;二是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三是向科技、教育倾斜。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和问题?

(2)材料二反映出2002年我国的财政状况如何?

解题指导:本题以时事材料为背景,涉及到国债、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等观点,既能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考查学生提取图表和文字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每一个信息点,要作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语言概括要准确、简练。

参考答案:(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在1998年至2001年持续快速发展,其中国债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2)材料二反映出2002年我国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所以同年财政赤字也有较大幅度增长。

五、相关信息

(一)2004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发布的有关数据

2004年经济增长率:预计7%左右。

2004年主要预算指标:全国财政收人23 570亿元,增长8.7 9/6;全国财政支出26 768亿元,增长8.8%。中央财政总收人13 819亿元,比2003年增加7 9/6;中央财政总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