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联想类”阅读写作专题指导1
高考“联想类”阅读写作专题指导1第3页

 例或现象,从理论上或思想上提炼出观点。按这种思路考虑,我们就不难发现"含义极广"的表现:"①感知到对象;②对象引起的人的心灵的反应;③不同个体的反应有差异。"

三、由内容到主旨的体味。文学作品里,作者常常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的喜怒哀乐,通过这种情感倾向的宣泄来表达文章的主旨。在答题过程中,通过对内容的体味来把握文章的主旨,是有效的阅读方式。高考中,这种命题方式也屡有出现。如2008年湖南卷第18题,要求考生看两个推论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分别补写出句中所省略的内容。原文是: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界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湖南卷设计的这道考题,颇为新颖别致。形式上是补充推论的省略环节,实际上考查的还是文章的主旨。本题解答既要细读文中出现的这两个推论句段落,也要通观全篇,领略作者整体的观点态度。通观全文,为什么会"愈不觉得物界沉寂"呢?当然是心界空灵而感受敏锐;同样,"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是因为心界空灵而不受(少受)物界的影响。于是我们就找到了答案:"你的心界愈空灵,对物界的感受愈敏锐,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你的心界愈空灵,物界对心界的影响愈小,心灵愈能领略趣味,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运用这种方法,我们也不难找到第20题"感受、静趣、裨益"的答案。

阅读突破集训一

流浪的二胡

◆陈荣力

有一个精灵,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个精灵,惆怅如初夏细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个精灵,它注定了永远都在流浪。它就是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

蒙古包、轱轳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而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则永远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二胡之于江南,恰如杏花春雨之于江南一般地诗意和绵长。只是我们不知那当初的当初,是江南选择了二胡,还是二胡选择了江南。

六朝金粉、王谢侯府的秦淮,有太多的声色犬马,那不是二胡弦线上开放的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有太浓的绮丽繁华,那也不是二胡琴弓中跳动的律。纤道、乌篷、台门、廊棚,雨巷、石桥、茶肆、谷场,这才注定了二胡流浪的行脚。本不属于墨客骚人、显贵官宦,流浪的二胡注定只是在百姓黎民、俗子凡夫中开放的花,流淌的画;流浪的二胡天生就是贩夫走卒、商贾戏子开心时的道具,潦倒间的支撑。

我真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二胡开始在江南流浪,我只知道当如水的月色浸淫深秋桂子,稠密的细雨婆娑河边芭蕉的时候;当多情的晚风掸拂台门石桥,散漫的炊烟缭绕乡野谷场的时候,二胡的流浪便开始了。当流浪的二胡宿命地遇上了那个人,它的流浪被无端地浓缩聚集了,被无限地扩散放大了。那叫瞎子阿炳的人,像一个巫师,二胡遇上了他,从此便再也停不下流浪的步伐。

《二泉映月》的音符如泉眼汩汩洇漫,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该是一种无奈;《病中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