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学案:《庖丁解牛》 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学案:《庖丁解牛》 Word版含解析第3页

  圣。这一节句式整齐,把解牛场面作了诗意化处理,写成了一支劳动交响曲,一支劳动赞歌。

  第二部分(2~4段):记叙了文惠君和庖丁的对话。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段):从文惠君的称赞引出庖丁的话。此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层(3段):记叙了庖丁的经验之谈。

  第三层(4段):文惠君"得养生焉",点出本文主题,即庄子的一切顺乎自然的思想。

把握重点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解牛"这件事情,是一件带着野蛮挟着腥风血雨乃至腥臊恶臭的事情。所谓的"君子远庖厨",说的就是这种庖厨之事难登大雅之堂,是遭君子鄙夷的,是君子所不能靠近的,是有违于翩翩君子的"仁爱"之心的,是有违于圣人君子的"仁义道德"的。然而,庖丁却将这样的一件事情,做成了合乎音乐和舞蹈的行为艺术。

  凡庖丁双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到的地方,膝盖顶到的地方,都会发出"砉然"、"騞然"的声音。所谓"砉然"、"騞然",那是一种如"破竹"的声音,是一种畅通无阻的声音,像是撕布裂帛,又像是抽刀断水;全然不同于我们平日里在肉市中常常听到的不绝于耳的"咣""咣"的抡锤挥斧的劈斫砍剁之声。"砉然"、"騞然"的声音,让人觉得清脆悦耳,让人听出柔中带刚,让人听出行云流水,让人听出抑扬顿挫,让人听出举重若轻。难怪庄子说,这种声音是合乎音乐的:有旋律,有节奏,有轻重快慢。

  这当然是艺术,庖丁将解牛这种下里巴人的五大三粗的野蛮行为,做成了阳春白雪的文明艺术。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庄子所谓"目无全牛",是一个人对事物的本质有了深入了解之后的境界。一个优秀的"庖",他不仅要知道牛的长相,哪里是头,哪里是腿,他还要透过表面看到牛的内部的生理结构,哪里有骨头,哪里是筋络。目无全牛,要求对事物的本质,有着清晰而充分的认识;不仅要了解事物的现象,还要掌握事物本身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这种规律,就是庄子所谓的"道"了吧。天有"天道",人有"人道",--自然地牛也有"牛道"。这所谓的"道",自然是要比一般所谓的"技术"(也称"术")高得多的境界。"术"是方法层面的,是操作的;"道"是哲学层面的,是指导操作的,是一通则万通的理念和意识。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了解了牛的生理构造,懂得了事物的内部机理,掌握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就可以凭借超越感官的"心"和"神",来操纵事物,这就是所谓的"神遇"。眼耳鼻舌的感官所获,只能是事物的表面现象,而要真正深入事物的本质,必须也只能依靠"心"、"神",这就是所谓的"官知止而神欲行"。如此,就可以"依乎天理"而行事。此处讲的"天理",就是"天道",就是事物的自然而原本的样子,就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就是庄子所宣扬的高于一切的"道"。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良庖",就是"良好的'庖'";他们一般来说每年就要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来割肉。"族庖",就是"一般的'庖'";他们一般来说每个月就要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来砍骨头。而"优秀的'庖'"则"游刃有余"。"游刃有余",是一种高屋建瓴的卓越,是一种闲庭信步的洒脱。要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需有两个条件:一是所用之刀要够薄,二是施展的空间要够宽。庖丁说,刀刃是"无厚"的,那关键就在于要找到任人施展的空间:"节者之间"--也就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