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研课《第四章:光现象》教案教学设计
免费下载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研课《第四章:光现象》教案教学设计第3页

  师生共同分析得到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4.应用知识

  [讨论]身高1.6 m的人站在穿衣镜前,离镜0.5 m,他在镜中的像多高?像离镜多远?当他后退0.5 m时,像高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

  [解答](1)像高1.6 m,像离镜0.5 m.

  (2)人后退0.5 m时,像高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增加0.5 m.

  (二)平面镜成像原理

  对于平面镜的像是靠光的反射形成的学生并不了解,老师可先给学生设疑,我们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射入眼睛,我们也能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成像,成像的光是从哪里来的呢?然后利用教材图2.3-2分析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边板画边讲授,进行解疑,这样既巩固了反射定律,又培养了学生研究新问题的能力.具体做法可按下面步骤进行:

  1.在黑板上画出平面镜,先给出一个发光点S.然后提问学生:

  [师]①S能发出多少条光线,方向如何?

  ②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有多少条?

  [生]①S能向四面八方发出无数条光线.

  ②射到平面镜的光线有无数条.

  2.让学生选出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再选出另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

  3.老师提出启发问题:这两条反射光线沿传播方向能否相交?如果人的眼睛正处于这两条光线传播的路径上,会觉得这两条光线是从哪里发出的?并在图上画出一只眼睛.

  师生共同分析得:

  ①这两条反射光线不能相交.

  ②当眼睛正处于反射光线的路径上时,根据光线直进的经验,眼睛会觉得反射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的交点S1发出的.

  边讲边把这两条反射光线用虚线向镜后延长,得交点S′.

  4.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图2.3-2随即指出

  ①S′是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延长线的交点.但镜子后面实际上并没有这个发出光线的点,所以S1叫虚像.

  ②物体上的每个点在镜子里都有一个像点,所有的像点就组成整个物体的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紧接着教师介绍平面镜的发展史.

  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面,都具有平面镜的作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平面镜的国家之一.远古时期,人们就会利用平静的水面来作镜子来梳妆打扮.人们还利用水镜来美化环境.建于宋代的桂林花桥就是利用平静的水面造成的"倒像",使花桥显得更加美丽,使之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我国大约在四千年前的夏王时代,就有了铜镜.在战国时代,铜镜盛行,制作精美,但是,多是贵族妇女才能使用.近代发展了利用玻璃制成平面镜,才能在民间普遍使用了.

  思考题:岸边的树木和房屋等在水中的像看上去都是倒立的,为什么?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