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教案(一课时)
人教版(新)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教案(一课时)第2页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

3.诗画诗画,诗画不分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当一回小画家,把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画下来。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师板画天门山。)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

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话,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6.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咱们一起读!

7.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读读!(出示第二句)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

9.音乐是流动的画,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指名答后再读。

10.让老师用线条为你们勾勒--这是险峻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楚江水汹涌而至,撞击天门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荡而去。(齐读1、2句)

11.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

12.(师板画两岸的青山)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理解。)

13.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你知道了什么?谁来画一画?(生板画孤帆、红日。)

点评:"诗中有画,画里有诗。"这一教学环节运用板画再现诗中描绘的景物,通过抓"开、回、出"等关键字,启发学生想象,使之在循循引导中理解诗意,内化语言,从而感受山之气势,水的澎湃。

14.现在我们联系这两句来探讨探讨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

15.引读3、4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象在比高矮。读--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好像张开手臂在迎接他。读--

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读--

点评:紧扣关键字"出"进行感悟,使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由表及里,

再辅以复沓手法,通过一次 次朗读达到回环效果,凸显"出"中之情。

四、入情入境,深悟诗

1.(播放视频)师述:唐

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

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

世安民的雄心壮志,又带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