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浙科版必修三 第六章 第三节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学案
2018-2019学年浙科版必修三  第六章 第三节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学案第5页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2.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及在群落内部分别以什么形式进行循环?

  提示: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中以CO2或碳酸盐的形式存在,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在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3.大气中的CO2通过哪些途径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碳通过哪些途径形成CO2释放到大气中?

  提示:大气中的CO2通过光合作用等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碳通过动植物的细胞呼吸,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释放到大气中。

  4.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是什么?减缓温室效应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提示:温室效应主要是指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以及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破坏造成大气中CO2浓度升高的现象。减缓温室效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二是大力植树造林,增加对CO2的吸收。

  

  1.对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理解

  (1)范围:生物圈,地球上的每个生态系统都是地球上物质循环的一部分,而只有生物圈才能完成真正的物质循环。

  (2)"物质"的含义:指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主要是指C、H、O、N、P、S等),而不是化合物。

  (3)循环过程:无机环境循环往复生物群落。

  (4)循环特点:

  ①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因此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②反复利用,循环流动:物质循环,既然称为"循环"就不像能量流动那样逐级递减、单向流动,而是可以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2.物质循环实例--碳循环

  (1)碳循环形式:CO2。

(2)碳循环过程图解如下: